坝区现代农业高效益这样产生
作者: 时间:2019-10-12 阅读:170
(上接一版)
窝皮寸坝区现有耕地面积3320.8亩。去年以来,松林坡乡扎实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创建,大力调减低效作物种植,依托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优势,引进贵州新农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多季香葱,综合效益和样板效应显著,辐射带动毕节全市3.62万亩香葱种植。
“现在香葱一年可种三季,每季每亩可产2500公斤,按照平均每公斤4元计算,每年每亩产值可达3万元。”基地负责人周礼贵说,为确保香葱卖得出、卖得好,根据市场的需求特点,把基地细分为专供广州、长沙、浙江、重庆、上海五个园区,选择不同品种、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种植。如广州园的小米黑香葱品种,覆土8厘米以上,确保葱白长8厘米以上。
目前,窝皮寸坝区已完成平均亩产值1.25万元,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去年公司实际支付务工费2480万元,香葱基地稳定务工人员800人以上,精准带动480户2100人脱贫。
“一季多收”模式,即科学安排作物茬口,将一季变多季、用空间换时间,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是我省坚持创新驱动,丰富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
三都大河坝区采取“水稻和番茄”接茬模式,亩年产值8600元;湄潭官堰坝区稻田综合种养(稻虾、稻蛙、稻鳖、稻鱼、稻+虾+鸭)模式,亩产效益10720元……“一季多收”模式,正在黔中大地落地生根。
推广“一物多用”模式:实现种养高效
坝区是我省农业最宝贵的资源,是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坝区建设的核心是高效。
我省各地着力运用“一物多用”模式,发展作物花期与养蜂产业相结合,作物秸秆作为天然架子、还田培肥、牲畜“口粮”、食用菌营养基质等,实现种养高效结合。
“我们养鸡场的鸡粪全都用于坝区种植,不但解决了鸡粪污染和废弃问题,还推进了全村农业生态循环持续优化。”在松桃坝德坝区,青山村村主任阳广杰说,依托坝区建设,全村蛋鸡存栏已有17万羽,建成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厂一个,带动发展种植白皮柚1350亩、无籽石榴250亩、1000余亩南瓜,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
“一物多用”模式,在遵义市坝区建设中体现充分。遵义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农业“321”优良组合模式,在设施大棚发展“叶菜—果菜—叶菜、果菜—速生蔬菜——果菜、羊肚菌—竹荪”等种植;在优质稻作物区大力发展稻+鱼(蟹、鸭、虾、龟)绿色种养,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一地多用、一棚多用、一年多收”的立体生产,推进坝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据介绍,通过创新设施高效栽培模式、露地高效栽培模式、绿色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等,遵义市2019年将全面完成15个样板坝区和72个达标坝区的创建,确保样板坝区、达标坝区和一般坝区亩均产值分别达12000元、8000元和6000元以上。
省坝区专班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坝区正因地制宜推广一批适宜500亩以上坝区规模的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可复制的技术模式,打造出了一批新的科技田、示范田、效益田,贫困地区群众增收后劲实足,小康在望。(转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