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0-12

坝区标准化基地这样生产

作者: 时间:2019-10-12 阅读:156


 (上接一版)
  在威宁自治县,每个坝区至少选派一名农技人员蹲点服务,指导技术工作。种植技术上采用了开厢、地膜覆盖、水肥一体等措施。“良种良法”种植面积覆盖率达到100%,坝区绿色防控率达到43.23%。
  越南阮氏蔬菜集团有限公司每年销售威宁蔬菜上千吨,公司负责人阿长竖起大拇指称赞:“贵州威宁蔬菜品质棒,在东南亚市场上很受欢迎。”
  贵安新区按照“五统一”的模式抓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良种良法覆盖率达100%,田间道路通达度达90%,有效灌溉率达80%。
  “五统一”的推广,让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为常态,贵州农业实现了发展方式由增产导向向体质导向的转变。
  目前,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种植面积达到4706.2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9%,提前两年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达249个,“虾子辣椒”“兴仁薏仁米”“威宁马铃薯”还荣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统一,统出效益
 
  产业结构调整,增收才是硬道理。
  随着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农产品品质逐步提升,贵州农业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民群众也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安龙县将食用菌作为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抓,探索形成了“1210”利益联结机制——1户贫困户种植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种植2季,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
  政府负责建设食用菌生产大棚;公司统一提供种植技术、统一管理方法,统一保底价格收购产品;合作社负责流转大棚建设用地,动员、推荐农户承包大棚种植;农户只需负责食用菌种植管理、采摘,稳定脱贫。
  2018年年底,黄平县旧州万亩大坝引进企业流转510亩土地种植蔬菜,实行种子、有机肥料、技术指导、产品品牌和销售的“五统一”发展模式,标准化、集约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换来的是价格优势,走“订单式”的路子,蔬菜在广东、深圳、北京、重庆和贵阳等市场颇受欢迎。
  今年4月,公司的蔬菜产品开始上市,3个多月就实现了50万元的产值。
  丹寨县兴仁镇烧茶坝区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发展蓝莓、中药材、蔬菜种植,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很快形成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高效农业发展格局。
  目前,烧茶坝区建成标准化蓝莓基地1200亩、中药材基地1100亩,同时发展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坝区亩产值由2015年以前的800元提高到现在的1.2万元以上。坝区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务报酬三种形式获得收入。
  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全省坝区平均亩产值已实现5861元,超过去年全年平均亩产值约200元。(转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