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0-15

水润民生幸福来

作者:李欢 时间:2019-10-15 阅读:270


 水润民生幸福来
——威宁水利工程发展纪实
记者 李欢


杨湾桥水库全貌


龙街镇苗家少女畅饮自来水

  在威宁,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现在喝水也不愁,家家安起水龙头。政府把水修通了,省得挑桶漫山游……”
  这是威宁大力发展水利工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威宁人畜饮水不断改善的见证。
 
从“挑着水桶满山游”看威宁水利发展
 
  70年前的威宁,当地百姓饮水主要依靠水井、山泉、水塘甚至屋檐水,水桶扁担变成了挑水的主要工具。
  在威宁城区,至今还保留着“葡萄井”“马槽井”“四眼井”“南大井”等饮用水源,时间倒移,在水利设施不发达的时期,可以想象群众的饮水就主要依靠“挑着水桶满山游”的情景。
  据生活在威宁的老人们回忆,在缺水严重的乡镇,雨季充足时,大家依靠屋檐改造简陋的“捡水”系统,把大水缸贮满;在旱季,只能到近则几百米远则十几公里的水源点,通过肩挑马驮,才能解决一家人的饮水问题,那时,马和毛驴成了主要的运水工具,滴水贵如油。
 
从威宁人的“大水缸”看威宁水利发展
 
  沈国亮是威宁水利建设岗位上工作了30余年,被人们称为“水利地图”,他见证了威宁近几十年的水利工程发展。
  在沈国亮记忆里,威宁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全县只有37个小水电站,从几十瓦到几千瓦,大小不等,吃水困难成为人们头疼的问题。
  1991年10月,全县人民敲锣打鼓庆祝杨弯桥水库配套工程建成投用。
  “杨湾桥水库是1958年实施三边工程时建立的,但因为配套工程没有跟上,一直没有启用,直到1987年,再次投入建设,历时4年,水库配套工程建成投用,城市供水从每天4000立方米增加到了4万立方米,解决就城区饮水难的问题。”沈国亮如是说。
  时隔27年,2018年10月,为了保护杨湾桥水库这个威宁人民的“大水缸”,保护威宁人民饮用水的安全,居住在杨湾桥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的300户群众都将全部搬迁。
  “舍小家”才能“顾大家”。几百户群众积极配合支持拆房子,虽然刚拆掉房子,暂时会给生活上带来一些不便,但大家都觉得保护杨湾桥水库水源地环境更加重要。卯关社区孔二群一家得到通知要拆房子后,马上从山西太原买了机票赶回来配合施工队拆房子。
  仅仅用了十余天时间,杨湾桥水库旁300户群众房屋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全部拆迁完毕。
  威宁人民的“大水缸”得到有效保护。
 
从一组组数据看威宁水利发展
 
  2005年,国家开始大面积投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威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遍地开花”。
  “十二五”期间,威宁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水量有较大的提高,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达到85%。
  2015年“最困难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工程410处,投资16475.68万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20.45万人,学校饮水安全人口0.96万人。
  “十三五”期间,威宁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已经解决饮水困难的继续巩固和提升,决定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小水源供水工程大量上,季节性水源工程配套建设水窖解决枯水期饮水困难问题。全面推进水利建设大会战,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达到100%。
  2016年“最困难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实施项目428处,投资15516.38万元,解决农村饮水人口24.31万人,学校饮水人口1.38万人;2016年水权交易试点工程,实施项目1处,总投资1220.72元,解决1.5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2016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项目13处,总投资10603.12万元,解决8.86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