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0-16

山村“来电”

作者:小川 时间:2019-10-16 阅读:222


   在我的家乡德姆山,在那巴掌大的地方,村民生活的节奏总是要慢半拍。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直到2002年除夕夜的前夕,才让灯光照进寨子。那是我师范毕业的前一年,通电那天晚上,整个寨子一夜灯火通明,村庄彻夜未眠。
 
  我童年的每个夜晚,都是煤油灯昏暗的灯光点亮的。
  没有电,村民夜晚都用煤油灯来照明。有学生的人家,夜晚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做作业。
  我们家三兄弟每天放学归来,要忙着割猪草、砍柴等家务,老师布置的作业只能留到晚上来做。
  煤油灯是自己制作的:一个废弃的墨水瓶,然后用棉花搓一根灯芯,穿在一个耐高温的盖子里,一个实用的煤油灯就做成了。
  许多人家为了节约煤油,早早就关灯睡觉。只有我们家,因为要做功课的借口,总是村庄灯光最后熄灭的人家。
  一盏煤油灯,灯光里跳跃着童年的渴望和遐想。
  没有电灯,当然就没有电视。那时候,毗邻德姆山的赫章县妈姑镇是铅锌矿区,早已使用电灯几十年,而相隔几公里的老家不通电,赶集天妈姑放录像的生意很火爆,一个小小的录像放映室挤得满满的。有几次我和伙伴甚至逃课去看录像,有时候看到妈姑街上有人家放电视,也会赖在窗口看半天。
  那年,读小学的我从书本上知道香港回归祖国,听说香港回归要举行现场直播,我渴望看看电视里的直播场景。
  幺舅知道我的小心思,他说一定让我看到香港回归的电视直播情况,我半信半疑,但心里充满了期待。
  1997年6月30日晚,幺舅带着我一路狂奔,来到好几公里山路外的赫章县妈姑镇亲戚家,守着一台黑白电视看直播,看到了香港回归时的激动人心的场景,特别是在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上,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手持“天下第一刀”,目不斜视拔刀和刀回鞘的动作,至今难忘。
  直到凌晨时分,我和幺舅又打着手电筒摸黑回家。
  煤油灯照亮了童年,也有不堪回首的的记忆。
  有一次,我去舅舅家做客,夜晚守着煤油灯玩耍。正读三年级的小表弟好动,不小心打碎了点着的煤油灯,煤油溅在身上,把他衣服引燃起来。当时大人没在家,伙伴们茫然不知所措,等把火扑灭时,也烧伤了表弟腹部的皮肤。现在想起来,依然心有余悸。
 
  农村有句俗话说,世间三样苦,开车挖煤推豆腐。这话不假,推磨确实很辛苦,小时候我最怕做的事情就是推磨。
  那时没有电,石磨是德姆山下人家生活的必需品。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石磨用来磨玉米面,或者推豆腐。
  因为家里没有石磨,每逢磨玉米面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们兄弟到奶奶家或者舅舅家磨面。
  咯吱,咯吱,几个人拽着石磨来回转动,一个人往磨盘上添加玉米粒,然后聊没完没了的龙门阵,然后是汗水从额头上滴下来。
  因为年龄小,我有时推磨累了就吊在磨杆上偷懒,这时候舅舅家几个表姐就来帮忙,才减轻了推磨的劳累。
  1999年,乌蒙高原腹地的威宁开始声势浩大的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从此,这个大部分农村还在用松明、煤油、蜡烛等方式照明的全省土地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拉开了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的盛大序幕。
  当听到村里要拉通电网时,大家心里都很激动。妈妈说,为了抬电杆男女老少都出动了。
  德姆山山麓妈姑寨子很偏远,当时路还不通,架通电线的电杆很重,村民就自发组织人力拉电杆,大家像蜂窝一样把电杆一步一步往山坡上的寨子移动,有的甚至把肩膀都磨破了,但大家一点怨言都没有。
    电通了,妈妈买了个电用小钢磨,用来磨玉米面,做甜酒、蒸黄粑、推豆腐,不再是一件累人的活路了。
    曾经的宝贝疙瘩石磨变成了无用的石头,被时光遗弃在墙角院子不显眼的地方。
 
  上个世纪80年代威宁广大农村,谁要是有一个录音机或者收音机,在乡村小路上一路放着,那可是稀罕物,风光得不得了。
  有一次,外出做生意的父亲破天荒带回来一台录音机,这可是村里的稀罕物,惊奇程度不亚于看见外星人。
  小时候,父亲常年外出,曾上云南下四川四处闯荡,挖过煤、烧过锌、捣过矿,我一直把他当英雄崇拜,认为他是寨子里少有的见过“世面”的人。当他带回来一个录音机后,感觉父亲又高大了不少。
  这个录音机用电池供电,可以用磁带放当时的流行歌曲,一时间引来寨子里许多人的好奇,大家围着录音机嘴里不停发出赞叹声,一时风光无二。
  后来,录音机早已变成了“古董”,早已找不到了踪影。
  后来,电视机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记得家里刚买电视时,每天深夜,许多村民都自发来家里看电视节目,常常几十个人围着一个电视机,人气爆满。妈妈总是乐呵呵招呼大家,为大家泡茶端水,享受着热闹的情景。
  后来,老百姓腰间也开始有了移动电话。
  2003年冬,我参加工作第一年,当时拥有一个移动电话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我每月工资才两百多元,积攒了大半年终于可以买一个摩托罗拉手机:翻盖、蓝屏的,当时售价1000元。我全身上下只有900元,舅舅帮我补贴了200元,100元帮助买手机,另外100元用来办卡,还记得是50元话费50元卡费。
  时光飞逝,如今在农村六十五英寸的大彩电都不是什么稀罕物,许多村民都用上了抖音和快手,天天搞直播。
  也许有一天电视机也会像录音机一样会变成“古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