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住房大变化
作者:周星 时间:2019-10-16 阅读:317
小住房大变化
——从住房看威宁70年变迁
记者 周星

王才友家的两层小平房

王友才家的老瓦房

王才友家的两层小平房

王友才家的老瓦房
2019年,时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春风化雨,风雨激策。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威宁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城乡居民基本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建筑业、房地产业带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购物中心、娱乐场地、商品房住宅小区投入使用,为城市的发展增光添彩。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从“茅草房、泥巴墙瓦房”到“小平房、小洋楼”再到现在的“商品房、小别墅”, 威宁人的住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带劲。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回想以前睡苞谷草房的日子,哪里能想到现在会住得这么舒服。”中水镇烽火村十组村民王友才感慨地说。
王友才,今年72岁。28岁那年,经人介绍,王友才娶了迤那镇莲花村的姑娘赵才仙为妻,由于家里人口多,条件困难,小夫妻俩结婚后只分得一间破烂的苞谷草房,他们的大女儿就在这间苞谷草房里出生了。妻子的后家人来送满月酒,一进家门连坐的地儿都没有。
回忆起一家人一间房,家里几个破草墩,墙边几个破碗盆,下雨天房子漏得稀里哗啦的场景,王友才泪流满面。
王友才夫妻俩勤劳苦干,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公分”,经过不断努力,手里有了一点积蓄,夫妻俩决定咬紧牙关修房子。
1985年,夫妻俩修建了3间茅草房。
1997年,夫妻俩因烤烟收成好,又修建了2间小瓦房。
2015年,乘着国家好政策的东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村两委的关心帮助下,夫妻俩获得了新农村建房款25000元,建起了2层楼小洋房。
2017年,在外面读大学的儿子回家后,又联合父母修建了2间小平房共50平方米,再去集镇买了太阳能热水器,一间用来洗澡,一间用来堆杂物,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几十年来,王友才一家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证了家乡发展的点点滴滴,更是威宁乡村老百姓住房变迁的一个缩影。
在上世纪80年代,砖和石头成为盖房的新材料,但砖的成本高些,用得也少。而在90年代,大家盖房开始大量使用青砖和红砖,也有一些人开始使用水泥抹墙。
现在,农村的房子越来越漂亮,装修也更加时尚,墙面、地面都用瓷砖装饰,农民对住房的追求已经从简单的住,慢慢变成了享受。
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年代居住环境的逼仄与窘迫,至今留在了过来人深深的记忆里。
城市建设月新日异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生活也在不断提档升级,环境卫生持续改善,更多居民的住房获得感明显提升。
1998年,我国的福利分房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的新体制。
2009年9月,威宁三中老师王成林一家利用首付房款、公积金保障、按揭贷款的方式,购买了阳光海韵小区的商品房,住房面积120平米,一家三口住进去宽松舒适。
“采光好,买菜方便,出门就可以购物。”王成林说,“小区里还配备了专门的物业公司,公共设施基本完备。
再到近10年,威宁百姓居住环境的改善真正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周边的高层住宅越来越多,城市也有了现代化的样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众多家庭告别了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小区。
近年来,自治县委政府通过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贫困乡镇易地扶贫搬迁等举措千方百计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53岁的崔二蛮是海拉镇黑多村岩脚组人,住在路不通、水不通的大山深处,2016年8月崔二蛮一家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作为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到威宁五里岗安置区生活。
现在,崔二蛮还被群众推选为社区干部,成为一名楼长,每月有2500元工资收入。一家五口不仅成了城里人,还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有了房子,有了工作,在城里才有归属感。”崔二蛮乐呵呵地说。
据可查统计调查资料,威宁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已由2006年的46.9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57.5平方米,增加了1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由1988年的29.1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72.1平方米,增加了43平方米。
与此同时,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住房从低矮潮湿的茅草屋、平房向高级住宅区、复式楼、小别墅转变,据统计,2018年全县新建住宅销售面积50.2万平方米,其中90—130平米的住宅销售占比66.1%,130平米以上的住宅销售占比30.2%,住房内的智能家居、供气、供水设备等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此外,据了解,全县农村库存危房改造30323户,已启动29813户、启动率98.3%,竣工24658户、竣工率81.3%。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对象1115户,已启动620户 、启动率55.61%,县委政府将全力保障困难家庭住房需求。
从城市增加的绿地广场,到新农村建成逐步完成;从城市的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从城市文明到留住美丽乡愁。在威宁,城市有城市的活力,乡村有乡村的特色,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对更好住房、更优美环境的需求正在被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