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0-17

威宁创新模式促进搬迁群众就业

作者:赵英丽 时间:2019-10-17 阅读:219


   本报讯(通讯员 赵英丽) 近年来,威宁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在后续扶持工作方面坚持以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为导向,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N”模式,实现已搬迁入住的9336户46565人一户一人稳定就业。
  “易地搬迁+园区产业”。依托五里岗工业园区发展,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与园区产业企业用工相结合,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增收。目前,依托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实现安置点搬迁群众就业达1300余人,仅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吸纳716人就业。
  “易地搬迁+扶贫车间”。利用本地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顺应有为青年返乡创业的趋势,探索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帮助搬迁贫困家庭户就业增收,使大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如贵州锦祥鞋业有限公司入驻车间生产,累计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300余人。
  “易地搬迁+外转移就业”。为搬迁群众广泛收集招聘信息,鼓励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实现劳动力稳定就业。已在广东省建立了2个劳务协作工作站,在各集中安置点挂牌成立了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同时,成立威宁开宇劳务有限公司,结合“10+N个一批”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开发计划,开发护洁、护厂等公益性岗位,就近就地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户中技能水平低、生活特别困难、无法实现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就业,通过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837人。
  “易地搬迁+公共服务类就业”。在各安置点的物业保安、保洁已100%由搬迁群众承担。加强对搬迁贫困户的公共服务类职业技术培训、家政培训,如电工、焊工、涂装工、美容师、美发师、保健按摩师、育婴师、管道工、绿化工、物业管理员等培训,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家政服务、建筑、餐饮、运输等行业。目前,公益岗位解决就业137人,通过专业培训已实现就业13970人。
  “易地搬迁+零售业经营”。将商铺、市场摊位等优先租给有开店创业意愿的搬迁群众,使其作为个体工商户获得经营性收益。在安置小区设置商业门面300余个,由威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公司牵头运营,优先对搬迁群众出租。建设便民小吃街,小吃街共有各类特色小吃摊位66个,新改建平价农贸市场3个,目前已解决安置区8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