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山下的娘
作者:杨昌雷 时间:2019-10-18 阅读:201
西凉山横亘在黔西北高原上的时间,和高原在地球上的形成一样久远。
娘不知道西凉山形成了多少年,娘只知道她在西凉山下生活了六十年,是西凉山下的人民挽救了她的性命,是贫瘠的土地养育了娘的一生。
西凉山已成为娘一生永恒不变的守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恰逢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大喜时日,同时也是共和国略显“疯狂”的日子。在那个到处以阶级斗争为纲,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娘稀里糊涂的出生了。娘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出生在何地。娘只知道是西凉山下一户穷苦人家在早晨出工的时候在路边捡到襁褓中的她。
娘虽然不明白自己亲生父母为什么要将自己丢弃,但在那个连自己都无法养活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少一个人活下去。丢弃娘,也许能成为她活下去的希望。
娘很幸运,捡到她的这户人家无儿无女,每天挣的工分勉强能养活一家三口,于是娘就这样成了西凉山下的一员。
娘在缺粮少油的岁月中艰难成长,养父母依旧带着娘出工干活,过着大集体的生活。娘在漫山招展的红旗下,在激励的口号声中,在毛主席语录的感召下,由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小姑娘。
但是娘不能读书,只能每天和所有的同龄人一起机械地喊口号,劳动,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娘觉得已经足够了,至少她已经幸运地活着。娘还未到二十岁就草草地结婚了,因为娘的养父母体力不支,他们需要一个主要的劳动力来养活这个家。
娘结婚的时候,国家已经度过了艰难的“十年动乱”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改革开放随机而来,各项工作已逐步走向正轨,共和国繁荣的未来已是曙光初现。
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政策的出台,让娘的一家人在西凉山下分到了几亩赖以生存的土地。娘的养父母和丈夫将自己分到的土地视作命根,起早贪黑小心侍弄,在一家人辛勤的耕作中有了不错的收成,终于可以吃饱肚子。
八十年代初期,娘迎来了儿子的降生。娘为了使自己儿子的命运不像自己那般凄苦,硬是搜肠刮肚的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长生,希望儿子能够好好的活着。其实娘不知道,儿子出生的年代也不是娘本人出生的那个年代,至少不用将孩子丢弃也能靠劳动来养活了。
娘的丈夫听说西凉山南边很远有个靠海的地方,靠给别人做工就可以挣到钱,而且比在西凉山下种地要强很多。经娘同意,娘的丈夫拿着娘卖耕牛换来的钱跟着村里的一些人去了南方靠海的地方打工。后来,娘请人读丈夫寄来的信的时候才知道那个靠海的地方叫做“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娘在家里承担着耕地和照顾长生的重担,虽是辛苦,但娘倒也心甘情愿。因为娘每次都能从邮局取回数额不等的钱,补贴家用和供长生读书。
在娘的潜意识里,她不管如何辛苦,都要让长生多读书,多学知识。娘的想法很朴素,她不希望长生走她的老路,她要让自己失去的在长生的身上找补回来。
娘每年都会喂一头肥猪,等待腊月里丈夫从南方回来的时候,请几个人一起宰了过年。连续好多年,娘从来都没改变过。娘很期待一年中难得的团圆,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问儿子期末考了多少名,听丈夫讲外面的世界,和养父母叙邻里家长里短。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的冬天,娘再也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的身影,而是跨越千里的电报,娘的丈夫在工地上出了意外,再也回不来了。
娘悲痛欲绝,和村里的亲戚一起去南方接回了丈夫的骨灰。安葬完丈夫之后,娘擦干了眼泪,继续下地干活,喂猪养牛。因为娘知道,她有养父母需要赡养,有长生还需要供读,她垮不得。
在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娘迎来了长生的大学毕业。长生很为娘争气,刚毕业就有了一份让西凉山人很羡慕的工作。西凉山的人们个个都夸娘太能干,都夸长生有出息,为西凉山人争了光。娘在心里确实感到很高兴,但也只有娘自己明白,这么多年她是怎么过来的,受过多少白眼和委屈,流过多少辛酸屈辱的眼泪,才换来今天让人们艳羡的眼光。
再苦,娘觉得所有的付出也都值得了,因为娘从一个弃婴开始,一步一步跟着共和国的脚步成长,结婚生子并把孩子抚养成人。
长生从最基层的工作干起,到如今成了某单位的科级领导干部,这在西凉山来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有史以来,西凉山下出过的干部就是村支书,从未有过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这给娘一家带来了莫大的荣耀。
当上领导的长生时常在外工作,呆在家里陪娘的时间越来越少,心里很是愧疚。但娘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怪罪长生的话,娘觉得,娘一家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国家不断调整的政策赋予他们的,只有踏踏实实工作,才能对得起国家对长生的培养栽培。
娘一个人住在西凉山下,看着西凉山顶旋转的风车,心里满是感慨。人的一生,也如风车一样,在不停的旋转,贡献着余生的力量。
如今娘已经不再上山种地了,只收拾家附近的几块土地,在里面种些时令蔬菜,等长生有空的时候,带着妻儿回到西凉山,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