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起群众脱贫使命
作者:唐爱梅 祖海雪 吴心雪 时间:2019-10-18 阅读:207
担起群众脱贫使命
——记迤那镇中海村党支部书记苏相权
记者 唐爱梅 祖海雪 实习记者 吴心雪
秋天的迤那镇中海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们的钱袋鼓了起来,家中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果实,苹果散发着独有的清香,板栗、核桃成为他们日常待客访亲必备佳品。
生活富裕,百姓安康。中海村的发展如苏相权所想,正朝着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朝前迈步。
9年前,25岁的苏相权初任中海村党支部书记,开始扛起中海村未来发展的责任。
中海村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富饶,气候适宜,水源丰沛,这为农业产业结构格局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在9年前,中海村土地上的种植物大多数是苞谷、洋芋,以传统经济作物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所种植作物经济效益低,村民经济收入较低。
为了说服村民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海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于发展意识较为落后的部分村民,苏相权带着村支两委干部多次到村民家中,耐心把政策掰开揉碎讲给他们听,苏相权笑着说:“讲不通的就多撒(跑)几趟”。
在苏相权和村支两委的努力下,中海村逐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发展种植苹果4000余亩、烤烟2600亩、樱桃1000余亩、核桃600亩、板栗400亩、黄桃300亩、葡萄220亩、李子200亩、蔬菜200亩。
成片成片的经果林逐渐覆盖中海村,产业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还为村民稳定增收鼓足钱袋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下,刚刚采摘完苹果,基地里又忙碌了起来。
村民张莲珍正在一垄垄苹果树间挖沟渠,她笑着告诉记者:“这几天开始在地里挖沟,避免下雨天水泡(淹)到苹果树。”
一个月有20天以上都在基地里务工,每天的务工收入为90元,张莲珍一家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到年底时还有一笔1万余元的土地流转费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同样在基地里务工的赵明芝也感叹:“我家两个在这里做工,每天90块钱,收入还可以,基地离家近,可以照顾一下屋头,还是很好的。”
中海村全村共530户249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235人,今年计划脱贫22户58人。为了帮助未脱贫群众实现就业,苏相权带头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发展种植葡萄220亩,村社一体合作社覆盖全村贫困户,贫困户可优先在基地里务工,年底还能拿到分红。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一个都不能少,除了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致富产业,中海村还积极引进专业种植合作社,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
苏相权介绍:“我们引进公司发展种植基地,当地老百姓可以将闲置土地流转给他们,还可以在种植基地里务工,每人每天平均务工收入在70元左右。再加上村社一体合作社发展产业,把其他没有被流转的土地流转过来,让老百姓自己来种,由合作社统一销售,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老百姓脱贫应该是没问题了。”
产业兴,百姓富,产业发展极大地带动就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动”了起来,为老百姓拓宽收入渠道。
贵州苗品果业有限公司员工戴重剑说:“我们公司从2017年8月进入迤那镇中海村,现流转土地560亩,每亩的价格是800元,涉及农户60余户,基地最多每天可带动100余人就业,务工人员每月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
产业兴旺,只是苏相权梦想将中海村打造为“农旅结合”示范村的第一步。下一步,他将巩固现有产业发展的成效,继续扩大产业种植规模,完善产销对接,让老百姓有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加强组织农业技能培训,培养技术型人才,支撑产业长远发展以及保障农户持续增收。
从2014年到2019年,中海村共修建组组通公路和产业路32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完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苏相权说:“在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脱贫不漏户、不漏一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村社合一”发展为抓手,一方面推动全村种养殖产业稳步发展,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结合“三会一课”,中海村召集全体党员同志,采取集中专题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色革命胜地等多种形式,始终把“初心”和“使命”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全体党员党性修养得到提升,政治觉悟得到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苏相权说。
9年来,苏相权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倾注在推动中海村发展的过程之中,产业开花结果、百姓安居乐业就是他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今后,他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