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彝太阳寨 谱写脱贫曲
作者:沈光勇 文贵 时间:2019-10-21 阅读:211
古彝太阳寨 谱写脱贫曲
——记云贵乡马街村“第一书记”赵丹
记者 沈光勇 通讯员 文贵
云贵乡马街村,少数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民俗保存完好,素有“古彝太阳寨”之称。该村居住419户1546人,其中少数民族1531人,是贵州省深度贫困村,当地贫困发生率高。
2018年8月,赵丹被选派到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期间,赵丹倾心尽力惠民,情系贫困群众,用自己的真诚和能力为群众办实事,深深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我要面朝大山,等春暖花开”
“我要面朝大山,等春暖花开。”在赵丹的驻村日记里,记下了这样一句暖心的话,这既是她对驻村成果的美好愿景,也是当地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渴望。
赵丹到村后,她用一个月的时间,遍访了全村党员、寨老、贫困户,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并一边走访,一边记录,将了解到的情况认真记录了下来。
“村里通组路还未全覆盖,缺乏产业支撑;杀年猪的时候大办酒宴的习俗太浪费钱;村里有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户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及时给孩子上户口……”
在去岩脚组走访时,她发现,这个组养蜂的农户很多。赵丹来到养蜂最多的贫困户张正光家,询问养蜂的收入。
张正光告诉她,村里的蜜蜂都是最古老的中蜂品种,产蜜量很低,村民们种的大多是包谷洋芋,蜜蜂也没有太多蜜源,要飞很远去采花。
赵丹建议张正光:“你们可以种一些果树和荞麦嘛,开花的时候,蜜蜂可以采蜜,果子和荞麦成熟了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卖钱,一举两得啊!”张正光听了,害羞地挠挠头:“我没种过果树,不晓得好种得活哦。”
当天回去后,赵丹就联系了之前认识的炉山镇溪街村艳红桃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邓新吾老人,准备买50株艳红桃树苗来马街村试种。邓老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慷慨地表示,这50株树苗免费赠送。
既然是试验,就要找一个有果树种植经验的农户来进行。赵丹找到本村的护林员张学光,希望他能来种这些艳红桃苗,张学光本人也是养蜂人,立刻就答应下来。
而赵丹把这些树苗给张学光的唯一条件,就是希望他把桃树试种成功后,免费教本村村民嫁接、栽种艳红桃。说干就干,第二天,张学光就拿出家里最好的一片地种下了所有的桃树苗。
同时,赵丹还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在马街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马街村种植猕猴桃620亩,种植半夏、当归等中药材25亩,利用荒山荒坡种草养畜200亩,流转土地种植辣椒100亩,发展板栗种植 1300亩。
“说给群众听,不如带着群众干”
2018年年末,云贵乡党委、政府为了让困难群众安度寒冬,特意购买了一批物资用来发放给困难群众。民政办干部冒着生命危险,在凝冻中凌晨四点才把物资拉回来。
天一亮,困难群众都来了,根本没有时间卸载物资。事出紧急,民政办干部请大家一起帮忙卸货,有部分群众开始帮忙,其中有几个年轻小伙子不但不帮忙,还在一边说风凉话。赵丹一边教育那几个小伙子,一边也加入了搬运物资的队伍。那几个小伙子看到女同志都扛着大包小包忙碌着,臊红了脸,也开始跟着帮忙了。其中一个小伙子还说:“你们干部都带头了,我们哪好意思再站着哦。”说罢,还爬上了车顶,干劲十足。这件事让赵丹有了深刻的感悟:“与其说给群众听,不如带着群众干。”
在对广项目支持马街村陡卡、石水、双龙三个组131户农户的“三化””项目中,她带领驻村工作组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向村民宣传项目惠民政策,通过在每个自然村寨推荐群众代表来凝聚群众合力,还积极和当地沙石场联系,为群众争取最优惠的沙石料价格。
石水组的李光德家,唯一的儿子换上白血病去世后,全家人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赵丹率驻村工作组第一次去李光德家宣传“三化”项目相关政策时,李光德的妻子坐在路边哭,李光德本人病得起不了床,两个女儿怕父母想不开,直接打地铺睡在火炉边守着父母。一家人对“三化”实施毫无信心,认为自己根本没有精力和金钱去完成整个项目。后来,赵丹又多次带领驻村工作组前往劝说,并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为李光德家申请了临时救助。通过鼓励,李光德家终于重拾信心,委托亲戚朋友帮忙完成了自家的“三化”项目,其中串户路还超额完成了任务,打了100余米长,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
2018年,马街村完成通组路建设21.515公里,在陡卡、双龙、石水3个村民组实施“三化”项目,共完成串户路4070平方米,院坝硬化 3021平方米,排水沟2315米,惠及当地131户人家。
“把村民当亲人,为亲人办实事”
赵丹作为一位母亲、妻子和女儿,在驻村期间,因为路途遥远和工作繁忙,有时要半个月才能和家人相聚一次。她把对亲人的思念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却把满腔的热情献给了她所热爱的马街村。
赵丹去苗族老乡家走访,会穿上苗族姑娘的花裙子,让苗家阿妈倍感亲切,笑颜逐开地说:“穿上我家花衣裳,就是我苗家的女儿了。”她去彝族老乡家走访,看到彝族阿妈编织的簸箕,也会掏钱购买,还会动员同事、朋友也来帮忙购买。
“把村民当亲人,为亲人办实事。”赵丹这样想,也这样干。为了了解外出求学的低保对象是否符合政策,赵丹会利用回城看望亲人的假期,去低保对象所就读的大学走访低保对象。
马街村岩脚组有一个孤儿在县城上高中,赵丹每次去看望这个女孩时,还会塞给这个女孩一些零花钱,让她注意身体,好好学习。
村里有几户贫困户,因为没来得及去卫生院生孩子,没有出生证迟迟未能给孩子上户口,赵丹积极向乡派出所反映,在乡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通过笔录调查等方式,及时为村里未上户口的孩子办理了户籍。
2018年秋,赵丹向县关工委申请1万元关爱经费向马街小学50名困境儿童发放了关爱助学金。2019年,她又积极与帮扶马街村的广州盈资道上服务有限公司积对接,争取到该公司相关项目资金6万元,在马街村修建水冲式厕所1个,垃圾池12个。
“没有力挽狂澜的传奇,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驻村干部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点点滴滴。”赵丹说。
在扶贫路上,赵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助力脱贫,在云贵乡的“古彝太阳寨”谱写了一支脱贫攻坚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