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0-30

易地产业扶贫的“威宁实践”

作者: 时间:2019-10-30 阅读:249


   威宁自治县创新精准脱贫打法,统筹县城周边土地和边远乡镇贫困劳动力“两个资源”,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蔬菜基地30000亩,带动5000户200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易地产业扶贫的“威宁实践”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勇军 见习记者 吴采丽 吴传娟


文小艺来自偏远乡镇猴场镇葡萄村,到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打工一个多月,已收入三千余元。

  10月18日清晨,薄雾笼罩的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蔬菜基地,上百名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务工群众一字型排开,动作娴熟地拔萝卜、去叶、装车……场面甚是壮观。
  “每天有80元务工费,包吃包住。上个月有26个班,政府还奖励20元一天,真是越做越来劲!”来自芦山镇元林村的贫困户陈永昌话语中充满了幸福感,“这里不但有收入,还学到了技术。”
  “要想钱袋子有钱,就得靠自己的双手和好政策。”陈永昌心里清楚,这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源头来自省里的政策。威宁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易地产业扶贫”的创新理念,6月启动实施易地产业扶贫项目,在县城周边打造高质量、标准化蔬菜基地,吸纳边远乡镇贫困群众务工增收。短短4个多月,成效显著。县城周边乡镇(街道)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已达到3万亩,产品远销东南亚、粤港澳大湾区、北京、上海等地,带动边远乡镇500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
 
  统筹“两种资源”,探索边远乡镇的脱贫之路
 
  “威纳赫,去不得”,曾是这方偏远的黔西北大地的沉痛记忆。作为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8年底,威宁还有2.62万户9.6万人未脱贫。
  “这部分贫困户大多居住在边远乡镇,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就地脱贫难度大,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县扶贫办副主任唐勇说。
  海拉镇火箭村爱联组有70多户人家,距离县城118公里,尽管道路已经改造升级,到达县城还是要花两个半小时。全组800多亩耕地全部“挂”在山腰上,不适宜果树和蔬菜种植。村支部书记廖关成说:“当地活路不好找,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云南通海帮人家种蔬菜的就有280人。”
  如何破解边远乡镇脱贫难题?2019年5月,省委主要领导在威宁调研时,提出“易地产业扶贫”的理念和新思路,创新精准脱贫打法,活用“八要素”,组织边远乡镇贫困劳动力到县城周边及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开展易地产业扶贫,加快蔬菜产业转型升级,闯出一条威宁特色的贵州精准扶贫新路。
 
  聚焦“两个变量”,边远乡镇脱贫数量和质量效应初显
 
  紧扣一年半脱贫实际,今年6月,在统筹县城周边土地资源和边远乡镇贫困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威宁选定“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蔬菜产业为主导,探索谋划在县城及草海周边8个乡镇(街道)落实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3万亩,吸纳5000户贫困劳动力在基地种植务工。(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