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青春底色
作者:方国俊 时间:2019-11-01 阅读:200
书写青春底色
——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工地见闻
通讯员 方国俊
这里是云贵高原深处的乌蒙山,这里是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工地,这里有一群可爱的青年建设者。
他们在钢筋水泥之间,一路艰辛和汗水,一路拼搏和奋斗,演绎出一曲梦圆10000多名威宁易地扶贫搬迁人民安居梦的激昂乐章,用汗水和书写最亮的青春底色。
春节坚守 他们舍弃了小家
2016年11月份,中交二航局贵州威宁项目团队正式挺进云贵高原。从威宁到贵阳,只有绿皮火车,时长5到7小时,而且一路都是深山,手机几乎没有信号。再从贵阳回到武汉,坐高铁需要5个小时,交通确实不方便。
工地上越忙,感觉时间过得更快,转眼间2017年的春节就要到了。
“老婆,工地上事情太多,不能回来过年了……”吴涛话音未落,电话那头的妻子开始埋怨起来。
“团年的一桌饭,团圆的一家人。回家过年,这是家中父母妻儿对工地人的期盼。你不想我,我和孩子想你啊……”埋怨归埋怨,吴涛的爱人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就这样,她带着孩子孩子来到威宁,把工地当作了家。和吴涛一样,5名项目员工的爱人也都带着孩子一起在工地上过年。有人说,千难万难,挡不住回家过年的步伐。然后,为了保证工程建设顺畅,吴涛、常鹏勃、姜鹏浩、张彪等项目13名青年员工和家属过年坚守在工地上,在贵州精准扶贫建设中建设威宁这个大家,他们舍弃了小家。
技术攻关 他们书写了担当
万丈高楼平地起,桩基质量是根本。五里岗D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造成了成桩效率低的问题。
时间回到2017年3月份,春节过后,那时正值五里岗项目桩基施工。“这桩不是偏空,就是塌孔,桩基质量不能保证,桩基进度又受到影响……” 项目总工邓士贵着急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邓士贵深知责任重大。面对困难,邓士贵迅速组织技术人员成立青年技术攻关小组,肖渊、姚云琦、王灿、胥伟等青年都成为了小组的一员。
威宁海拔2300多米,早晚温差大,冬天特别冷。虽然已经到3月份了,但是威宁早晚的霜凝也考验着每一个二航人。“我们能不能试一试用旋挖钻机施工工艺和冲击钻施工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呢?”肖渊的建议,让邓士贵豁然开朗。于是,攻关小组成员一起,通过多次试验,最终发现两项工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旋挖钻机施工粘土层速度快和冲击钻机处理斜孔和塌孔以及溶洞速度快的优点,确保了桩基质量和施工进度。后来,邓士贵指导肖渊将这一攻关成果进行整理、发布,最终荣获中交二航局QC成果三等奖及贵州省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匠心筑梦 他们诠释了责任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威宁县委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工程。大山深处的老百姓盼望早日搬出大山,搬进新居。使命在肩,不讲任何条件。
为确保按时完成节点交付任务,威宁成立了工作专班,项目部成立了工程推进领导小组,青年团员成立突击队,中午时间也都在工地现场办公。
为了确保按时实现老百姓的安居梦,青年突击队人人铆足冲劲,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突出质量精细化,坚持质量提升持续改进,把绿色节能环保理念、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全方位地运用在了建筑中,加强技术创新,履行中交二航人绿色施工、绿色建筑、绿色发展的承诺,终于在2018年9月26日圆了五里岗D1区老百姓的安居梦。“二航速度”诠释了中交人的责任,得到政府和老百姓的点赞。随后,青年突击队再接再厉,相继完成了五里岗D2区和2018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祥和佳苑项目的建设任务。
如今在贵州威宁易地扶贫搬迁五里岗安置点,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100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人民搬进了新居,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来的幸福感,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