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1-06

小镇的秋(四题)

作者:李芬 时间:2019-11-06 阅读:254


 秋
  西伯利亚的寒流带来了宁静,也带来了冷寂。
  今年的秋天来得比较早,来得比较粗暴。不似往年那般凉爽,不若往昔那般风轻云淡。
  今年的秋是低沉的,随着丝丝绕绕的雨滴坠落,抑或滂沱大雨击打大地,却怎么也无法令人有秋高气爽的感觉,那些随时都是低沉的乌云总是在大峨山山顶盘旋,似乎是印度舞里羞涩的姑娘,面纱随风而动。
  卸下生活的琐碎、褪去工作的烦忧,置身旷野,与一缕风相遇,同一阵雨相拥。
  深秋的风携着寒意窜到全身,窜到漫山遍野,窜到庄稼地里。那些还未来得及剜下的玉米杆,枯萎、衰败,在瑟瑟的风中群魔乱舞,他们伫立成了旷野的守望者,守望一缕秋风,守望秋收的农人。
  而不远处的庄稼地里则与众不同,勤劳的主人已经将庄稼收割完,那些原本孤立、瘦弱的玉米杆,被主人捆成了草垛,任凭风吹雨打,他们纹丝不动。
  那把搁置一年的镰刀,被磨去锈迹,再一次变得锋利。农人用它剜起一场春天的梦,剜起一阵秋风,成熟的玉米露出白净的颗粒。那些弯腰割玉米的画面,似乎在哪幅油画里见到过,唯美,富有禅意。秋风劲,寒雨凄,农人的心却是滚烫的。
  对面的山坡上,衰草遍野。冬天的蛰伏,春天的渴望,夏天的野蛮生长,似乎都蕴藏在这一抹黄色里。抑或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智者,借着这秋风变得成熟稳重,无论怎么拉扯,却不移动分毫,那份沉着冷静,使得秋风无可奈何,自此,便只待一缕春风。
  已是深秋,葳蕤的层林慢慢变了颜色,那些黛色上悄悄地浸润了黄色,这些黄色慢慢地蔓延到山坡,蔓延到玉米杆上,蔓延成农人嘴角微微上扬的弧度,蔓延成秋风中一颗心的通透。
 
深秋的小镇集市
  金钟,一个四季惊喜不断的小镇。春来樱桃,夏来苹果、桃子,秋来核桃,冬有柿子。还有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瓜、豆,以及绿色蔬菜。
  秋天,吃够了新鲜的核桃,接着有柿子、南瓜、番茄……每一种都是健康食物,而且不贵。
  秋风扫落叶,无情与凄苦在这个季节酝酿。而那些可爱的柿子如同小灯笼一样,在秋风残酷的横扫下,将那些黄色沉淀,沉淀为醇香,人们便有了口福。
  每到赶集天,农人便会背点蔬菜水果来卖。
  这时,整条街上都是黄澄澄的柿子。大的小的,熟的生的,装在袋子里、纸箱里,整齐地摆放着,有的是用竹篓背来集市上的,有的是坐车顺便带来的,有的则是用摩托车带来的。各种方式,却都一样的散发着香味。
  农人们将柿子整齐地放在路边,整个夸都路口便成了柿子的领地,主人等着顾客挑选,根据柿子的大小和熟的程度,价钱总是不一样。有买百来斤或几十斤赠送亲朋的,也有大批购买,运往大城市售卖的。总之,到了秋天,人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柿子。
     秋天,集市上少不了的,还有南瓜,大的小的,长的圆的,据说长的会更甜一些。有的老人一次背三四个南瓜来卖,一个十多斤,运气好的时候可以卖几十块钱。
  在这些卖瓜果蔬菜的人里面,始终有那么一些人,让人感动,甚至不忍心和他们讨价还价,这些人头发雪白,皱纹在脸上任意纵横,有的身体如同他手里的拐杖一样弯曲,却舍不得那些春天播种下的梦想烂在枝头或地里。他们经历过中国最艰苦的岁月,更知道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树梢那一抹黄
  待到冷空气南下,待到南方的艳阳也隐没了踪迹,黄橙橙的柿子便慢慢变软了。任凭四周黄叶撕扯、翻飞,只要它们没有熟透,便不会主动离开枝头。
  因为熟透的柿子不方便运输,所以人们选择在秋天便把柿子摘下。
  一根长竹竿,上面帮一个自制的线篓,在树下,便可以把柿子毫无损伤地取下来。农人们最是细心,如果爬上树去摘,会将一些快熟的柿子摇落,还不安全,如果用竹篓,柿子会被磕坏,所以他们自有摘柿子的妙招。
  摘下来的柿子如果不着急吃,无需特意捂熟,就这样放着,它便会如同醉酒的大汉,在时光这杯陈年佳酿里,慢慢沉醉,直到满面通红。一些聪明的生意人常常早早地把生的柿子买来,用一些特殊方法大批地捂熟,便可以在路边的地摊上以高价卖出,或销往其他地方。这时,树梢的柿子还在肆意地摇晃着时光。
  熟透了的柿子,将那薄如蝉翼的皮轻轻剥去,放在嘴里轻轻咬上一口,滋溜溜的,口感好极了。柿子的醇香蔓延在口齿间,那是无法抵挡的美味,一次总能吃上四五个。直到肚子再也装不下,才肯罢休。
  到了初冬的时候,许多树都成了天空的筋脉,与那些最后坠落的叶儿举行着痛苦的分别仪式。柿子树,还枝繁叶茂,风儿扫过,掀起一片一片绿绿的叶,跌入眼帘的则是黄橙橙的柿子,它们似乎是古典中国躲在闺阁中娇羞的美人儿。偶尔,才露出真容。慢慢地,所有柿子都离开了大树,高高的柿子树便成了天空的一张网,和周围的大树一起,将天空分割、点缀,那些枝条成了这一片天空的筋脉。
  在这个小镇上,一年四季总是有所期待,特殊的地理环境总是能够给人们带来惊喜。
每年,我们都在柿子的醇香里告别秋,然后与冬深切相拥。
 
卖番茄的老汉
  来金钟上班,已经七年了,对她似乎比对我从小生活的小海要熟悉得多。尤其是金钟纯天然的瓜果蔬菜,还有那些卖菜的老人。
  已是深秋,寒意一次次席卷着这个南方的高原,人们也早早地把保暖的衣物拾掇出来了。可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依旧穿着单薄的衣服,在东方破晓之时出现在集市上。
  而他,就是其中之一。他,年迈、瘦弱,一顶褪色的帽子怎么也遮不住满头的白发。如丝如线的秋雨,密密地斜织着,集市上都撑起了伞。只有他,把伞罩在一个背篓上,自己却置身雨中,在这深秋的早晨静默地蹲着面前堆着二十来斤看似营养不良的西红柿。
  老人似乎感觉到有人在看他,经验丰富的他觉察到有生意可做了,便用苍老却浑厚的声音吆喝:“卖番茄,正宗本地番茄。”我走到他的地摊边,笑着问:“老人家,请问你的番茄怎么卖?”他也乐呵呵地说:“两块,我卖的便宜,而且没有打农药嘞。”其实,我也不知道今天集市上的番茄多少钱一斤,只是莫名地,也不还价,就弯下腰挑选番茄。那些番茄不是特别红,却好像如同眼前的老人那般真实。
  我还记得在仲夏的时候,我也来买菜,看着熟透的番茄,我买了四个,五块钱一斤,十块钱的。卖番茄的妇女拍着胸脯说她家番茄是本地不打农药的。
  当我走到老人面前,要买他的小瓜时,他却说:“你买这个番茄农药重得很,我们都不吃的,真正不打农药和催熟剂的番茄还没熟呢。”语气里似乎在因为我被骗而感到惋惜。我也只能无奈地傻笑,说以后不买了,打太多催熟剂的蔬菜对身体不好。
  如他一样的老人,在金钟的集市上很多,他们总是风雨无阻。卖菜时,差一根葱都要给你补上,有时还会在称好后,说称平了些,硬是给你塞一把蔬菜,你不要还不行,还说那是自己家种的,多补一点也没关系。有时五六角钱,他们找不来,也不要了,还说没事没事,自己种的,不要本钱。
  每当看到他们,与他们交流,才真正地懂得:人生不要太计较,人生也要能吃亏,无论亏还是赚,都没有快乐重要。
  那种历经岁月沧桑的豁达与坦荡,如同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子,总是能够温暖你的心,让你忘记那些尔虞我诈,忘记那些阳奉阴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