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贫困“牛鼻子” 找准脱贫新路子
作者:沈光勇 杜应妮 周阳 时间:2019-11-18 阅读:312
牵住贫困“牛鼻子” 找准脱贫新路子
——深度贫困村么站镇大树村脱贫攻坚扫描
记者 沈光勇 杜应妮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大树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三白”长势

大树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三白”长势
时值深秋,天空放晴。走进么站镇大树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在山间,连接到各个村民组。一幢幢民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两侧,不时还有牛羊漫步在田间地头。
大树村距县城36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全村户籍人口624户3058人。平均海拔2250米,年降水量710毫米。截止到今年10月,经过动态调整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6户1393人,2014年以来共脱贫134户823人,尚有未脱贫人口102户570人,贫困发生率为18.63,是全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我们村海拔高、耕地坡度大、年降水量少是制约种植业发展的难题。”大树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朱启星说,由于受水源、土壤、交通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村里的种植业主要以农户散种为主,商品率低,仅靠种植并不能带领贫困群众脱贫。
而在大树村,养殖业一直是村里的传统产业,老百姓也乐于接受。为此,村里决定对有劳动力发展生产脱贫的贫困户大力扶持能繁母牛养殖。
“没养牛之前就是刨土吃土,日子过得比较苦。”今年4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赵二乖告诉记者,以前家中只有3亩多土地,主要以苞谷土豆种植为主,一年到头种出的粮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庄稼产量低,赵二乖便想着搞点养殖来补贴家用。
2018年,得益于相关扶持政策,赵二乖领到了村里发放的1万元扶持资金购买了两头能繁母牛。“现在母牛已经下崽了,一头牛要值一万多块钱”。养牛初见效益让赵二乖欣喜不已:“我还计划把养牛的数量扩大到10头,早一点实现脱贫”。
“扶持养牛并不只是发放扶持资金,还要在养殖的全过程中做好跟踪服务”朱启星介绍到,为了做好服务保障,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将全村养牛户全部吸纳入社。由农户分散养殖,合作社统一提供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草指导、市场化运作等公共服务,提高养牛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规模化低风险、高效益运行。
“在品种上,主要以商品率较高的西门塔尔和本地黄牛为主,从养殖到销售,我们还建立一户一档案,数据实时更新,在农户遇到问题随时帮忙解决,确保养牛产业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大树村驻村第一书记柳青说。
目前,全村已养殖能繁母牛558头,其中贫困户186户养殖能繁母牛278头。养牛1097头,其中贫困户42户养殖605头。通过发展养牛产业预计能让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同时,全村以养牛为主还配套发展猪、羊、鸡等养殖业,为贫困人口脱贫拓宽增收渠道。
除此之外,大树村还根据本村实际,因人施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外出务工、培训就业、教育保障等措施向决战脱贫发起冲刺。
“针对贫困户,适合养殖的我们就发展养殖、适合务工我们就帮助他们联系务工,适合教育我们就帮忙解决教育问题。”柳青表示,现在村里已建立劳动力数据库,通过引导外出务工和培训就业的贫困群众平均每月收入能达到3200元左右,与此同时,还组织部分未脱贫人口就近到么站镇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进行务工,人均每天产生100元务工收入,已然成为大树村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育保障方面,村里现有水塘小学一所学校,在校学生256人。经排查,目前全村无失学辍学学生。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协调下,已落实35万元资金用于为该小学图书室建设。
针对大树村年降水量少、没有固定水源的发展难题,在全村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处和小水窖680口的基础上,计划实施自来水供给工程,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同时解决农业灌溉用水。
“解决了用水问题,我们还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中草药或者蔬菜,积极做好产销对接,把产业做起来,让农户真正得到实惠。”撕掉贫困标签,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大树村显然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