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1-18

古彝太阳寨 脱贫有“明路”

作者:唐爱梅 罗纱 时间:2019-11-18 阅读:241


 古彝太阳寨  脱贫有“明路”
——记云贵乡马街村党支部书记潘明路
记者 唐爱梅 罗纱



潘明路(右)给村民详细讲解信息登记表

  云贵乡马街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民俗保存完好,素有“古彝太阳寨”之称。
  马街村冬天常常笼罩在薄雾之中,拥有独特的“棉花糖天空”,寒冬过后,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将迎着春风逐一绽放,美丽而又富有生机。
  但这里却又是一个贫穷的地方。马街村位于云贵乡南部,距县城85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户籍人口416户15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2户865人。2014—2018年共脱贫115户525人,尚有未脱贫贫困人口87户343人,贫困发生率高,是全省深度贫困村之一。
  2019年6月,云贵乡人民政府选派潘明路赴马街村任党支部书记。早前,潘明路已在马街村脱贫一线坚守了2年,但这一次,她肩扛重担,将重新出发。
  “马街村之所以是深度贫困村,就是因为没有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所以各个方面都相对比较落后。”在潘明路看来,村民要脱贫,修路是基础,产业是关键。
  目前,马街村的组组通公路已全部竣工,全长25公里,覆盖全村6个组。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完善,发展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成为了村支两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潘明路说:“让老百姓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是破解贫困难题的根本所在。” 
  养牛是马街村的传统产业,当地老百姓也乐于接受。得益于县扶贫专项资金的支持,2017年以来,马街村按照“户均1头以上能繁母牛”的工作思路,发放产业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养牛。
  “我心目中一直想的都是喂牛”。在68岁老人禄应明心中,养牛是很好的致富途径,他老伴患病,孩子在外打工,自己由于年纪大了没有劳动力,经济收入低,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他在政策扶持下养起了2头能繁母牛。
  禄应明说:“等母牛下崽以后,至少也能卖个几千块钱,希望以后能多喂几头。”
  目前,马街村全村养牛数量达721头,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牛322头。已基本实现贫困户全覆盖,预计户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
  在下一步工作中,马街村村支两委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在现有基础上让贫困户户均增加养牛1头,同时提高养殖科技含量,规范新建圈舍集中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品种改良,提高牲畜出栏率,让养牛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
  潘明路说:“针对马街村产业发展问题,我们发现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如果想让群众真正自力更生、脱贫致富,不能只有单单的养殖业。我们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和地理优势,找准了两个比较适合马街村发展的产业,一个是养殖,另一个是种植。”
  马街村平均海拔在1900米以上,年均降水量1402.6毫米,秋冬阴雨天气较多。一直以来,农业产业以种植苞谷、洋芋为主,产量较低。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作物至关重要。
  “魔芋是喜阴作物,产量大,除去生产成本,每亩能赚3000-4000元”。村里的种植大户文银算了一笔经济账。
  魔芋种植成本较低,且可以套种,非常适合本村发展。而后村支两委又多次考察调研,辣椒、半夏、天麻等农作物也较为合适在村里规模化种植发展。
  为此,马街村采取“村社一体合作社+基地+致富带头人+贫困户”模式,规划连片种植辣椒200亩,魔芋150亩,覆盖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2户865人。
  贫困户可优先在基地里务工,多了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以及年底分红几项收入。此外,村社一体合作社还将解决技术培训、产销对接等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实现增收,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发展半夏、天麻等中草药种植。
  “等到我们的魔芋、辣椒,还有中草药收成的时候,通过务工收入和分红,户均每年至少可增收2000元到3000元。”潘明路说。
  同时,马街村还将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拟在2020年初在岩脚、马街、陡卡、石水4个组建设商品马铃薯套种紫皮大蒜基地1个,面积200亩。和云贵乡仙水村联营试点新增3000亩马铃薯种薯种植基地,逐步成为威宁北片区或低海拔乡镇的种薯需求供应地,最终实现“家家有养殖、户户有产业”,不断增强贫困户的发展后劲,形成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
  潘明路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因户施策,精准滴灌,补齐短板,按时保质保量带领马街村人民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脱贫攻坚路上,潘明路奉献青春和智慧,不断成长着,竭力为马街村村民寻找脱贫“明路”,也不断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