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之变
作者: 时间:2019-11-19 阅读:222
(上接1版)
2018年底,红狮口终于修通了水泥路,汽车可以开进家门口。通车那天,这个居住着56户人家的寨子沸腾了,许多群众买来鞭炮放,对党委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尹留成趁机新修了两间小平房,修房子的夙愿终于如愿以偿。
事实上,这些年龙场镇一直把修路当做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通组路、串户路、产业路、水泥路全部修了上千公里,已经织成一张张路网,成为群众致富路、连心路。边沿村党支部书记徐国祥说,曾经由于路不通,种出来的油桃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而今他带领种植的油桃根本不愁销,边沿村1270亩猕猴桃上市的时候,许多商贩和游客直接开车来果园采摘。
3、仙龙村的卫生“红黑榜”
“好个仙龙村,美景入画来。绿树村边绕,新居亮堂堂。”走进龙场镇新龙村,干净舒适的人居环境和靓丽的村庄映入眼帘,寨子里每天响起的小喇叭成为最悦耳的声音。
原来的仙龙村却不是这个样子!
田井平是仙龙村第一书记,他说原来的仙龙村“牛粪与猪屎同在,蚊子和苍蝇齐飞”,天晴臭气熏天,天阴泥泞遍地。村庄脏乱差,群众思想也落后,许多群众还有“坐在门前晒太阳,等靠国家来扶贫”的懒汉思想。
在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中,仙龙村不仅用小喇叭宣传,让讲究卫生的思想传遍寨子,还采取对群众卫生进行考核评比、实行星级评定、张贴红黑榜、创建卫生家庭等措施,彻底扭转寨子脏乱差的局面。
“卫生搞得好的群众上红榜,做的不好的群众上黑帮,这招管用!”田井平介绍说。
如今,仙龙村成了龙场镇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先进村。环境靓起来,群众思想也随之改变,家家户户喂牛养羊,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宫英德是一个有47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说环境好了住着舒服,闲暇时还可以在寨子里散散步、下下象棋,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4、花菜出山记
11月15日,龙场镇青友村200亩花菜基地,务工群众正忙着采收花菜,采收、包装、上车,忙得不亦乐乎。杨瑞泉是龙场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这些天为了蔬菜销售他的手机都打爆了。
原来,虽然当初和收购商签了保底收购协议,但由于花菜市场行情不好,收购商不想收购。如果过了采摘期满地花菜就只有烂在地里。杨瑞泉急得团团转,他一面组织群众采收花菜,一面积极联系收购商,好话说了一大堆,终于让收购商遵守承诺来收购。看着一车车花菜销往四川、重庆等地,杨瑞泉才算松了一口气。
花菜出山仅仅是龙场镇产业扶贫的一个精彩缩影。
几年前,龙场镇大力推广种植油桃,每亩补助600元,刚开始许多群众都在观望,直到后来种植户尝到甜头,许多群众没有补助也要种植油桃。
杨瑞泉说,龙场镇沟壑纵横,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2500余米,最低海拔1200余米,这是龙场镇发展产业的劣势。该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采取支部领办的方式,根据不同海拔地带,精心布局五个产业带,硬是把劣势变成优势。
据悉,在低海拔地带,该镇种植软籽石榴和猕猴桃和油桃等鲜果16000余亩,并套种小黄姜6000余亩;在中低海拔地带,种植中药材5000余亩;在中海拔地带,种植苹果和核桃12000余亩;在中高海拔地带,种植马铃薯46000余亩;在高海拔地带,种植牧草和青贮饲料发展养殖业,养殖牛11000余头、羊8000余头。
“我们通过一村一基地建设,实现对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软籽石榴、油桃等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杨瑞泉介绍说。
采访手记:
龙场镇是毕节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
全镇32个村就有24个贫困村,其中13个深度贫困村,不仅贫困面广而且贫困程度深;龙场镇海拔落差大、沟壑纵横,发展产业难度大,重重大山是桎梏群众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在脱贫攻坚战中,各级派驻龙场镇党员干部和当地政府尽锐出战、精准作战,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扶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