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1-19

黄佑光:“搬”来幸福

作者:赵英丽 时间:2019-11-19 阅读:203


   黄佑光原来居住在么站镇香厂村水源组,居住在地质灾害频发地段,家庭条件极其不好。黄佑光12岁的时候,因上山砍柴,意外将斧头劈向自己的右腿,导致膝盖处韧带断裂。由于当时交通闭塞,医疗条件落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落下了终身残疾。妻子张会被搅面机将右手肩部以下的肌肉全部绞去,并造成多处骨折。屋漏偏逢连夜雨,遭受如此大的家庭变故,至此夫妻双方都成为残疾人,面对家中的四个孩子和欠下的债务,黄佑光夫妇日益感受到生活危机,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2017年5月,么站镇帮扶干部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带到黄佑光家,将他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2018年9月,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搬迁安置到了五里岗街道平山社区福康馨区安置点,分到120平方米的大房子,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从茅草房到现在的小区房,交通从步行翻山越岭,到现在家门口车来车往,一家人亲身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亲身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大山贫困群众带来的实惠。交通条件好了,住房安全了,子女就学也保障了,虽然夫妻二人都残疾,但总不能一辈子靠政府的帮助生活,可干什么好呢?搬迁后的黄佑光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威宁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挪出“穷窝窝”,踏上“康庄道”。黄佑光刚好踏上这趟幸福的列车。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威宁重点民生工程。大山深处的老百姓盼望早日搬出大山,搬进新居。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实现搬迁群众的稳定就业,一方面增加了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另一方面使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奔小康,实现美好生活。
  经过夫妻二人商量以及以往做过面条加工的经验,周边搬迁住户人口众多,黄佑光找到了机会,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阳光馨区附近的棒木街上租用120平米的门面,向姐姐借资10万余元新进了面条生产设备,开始创业。
  夫妻二人勤劳务实、诚信经营,加上自己生产的面条种类齐全,满足周边群众的需求,不久后便享誉方圆十多公里,不仅零售,还做起了批发,每天销量400余斤,月收入近万元。一年就还清了妻子治疗时欠下的高额外债及设备成本,还给家里增添了不少新家具。
  夫妻二人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意志并没有消沉,不等,不靠,始终秉持艰苦创业的精神,一直奔波在奋斗创业的路上,诚信经营自己的面条加工厂,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善的同时,还便利了周围的搬迁群众。
  黄佑光凭着顽强的意志和艰辛的劳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演绎着自强不息的精彩人生,他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生动缩影,更是众多弱势群体生活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