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之变
作者:陈武帅 文旭 李孟卿 周阳 张枨 时间:2019-11-19 阅读:325
龙场之变
本报记者 陈武帅 文旭 李孟卿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实习生 张枨

龙场镇青友村花菜丰收了

龙场镇青友村花菜丰收了
1、干河,甘河
“干河坝子平又平,满地蔬菜好爱人。百姓天天有事做,生活开销不操心。”11月15日,在龙场镇干河村200亩莲花白蔬菜基地,务工群众岳德会和龙华粉一边劳作一边开心地唱起自编自唱的山歌,歌声里全是满满的幸福感。
龙场镇是毕节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全镇有32个村,干河村是今年计划脱贫的1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干河不干,坪子不平,尖山不尖”,说的就是龙场镇这三个村名字和实际相差甚远的情况。干河村不仅不缺水,干河还是可渡河的支流,上个世纪60年代村子里还出稻田,是美丽的鱼米之乡。但长期以来,干河村种植业以苞谷洋芋为主,贫困一直是贴在群众身上的标签。
近年来,干河村在各级各部门大力帮扶下,党员干部尽锐出战、脱贫攻坚精准施策,奋力撕掉贫困的标签。
在产业发展上,该村实施“一村一基地”项目,成立合作社发展村社一体经济,在烤烟地里套种莲花白200余亩,群众流转土地每亩有收入,在基地务工每天有70元工资,蔬菜收益的70%分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效益立竿见影,脱贫致富吹糠见米。
在脱贫措施上,毕节市下派该村驻村帮扶干部四处筹集资金设立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67个,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难题,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有了保障。
“干河村共有543户24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5户892人,今种植烤烟760亩,并通过一村一基地种植蔬菜200余亩,可带动137户700余人实现脱贫摘帽,确保高质量按时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干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健聪说。
干河变甘河,田园屋舍越来越靓,群众日子越来越甜。
2、红狮口,一条路和56户群众
边沿村是龙场镇偏远的村庄,红狮口是边沿村最落后的寨子。
“隔着一道梁,见面一道坎,说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这是龙场镇许多村庄的真实写照。因为落差大、沟壑多、切割深,龙场镇有许多悬崖上的村庄,红狮口就是这样的寨子。
多年来,红狮口没有通组路,只有一条泥巴路只能通过马车,群众出行全靠人背马驮。据村民管竹莲回忆,她家在沟底有一块地,背一箩洋芋回来要爬笔直的陡坡,要耗时两个小时、停歇歇气20多次才到家。如果去龙场街上赶集,20多公里山路一个来回就是一整天。
管竹莲儿子尹留成27岁了,在外打工多年,有了一些积蓄想回家修房子,但苦于交通不便一直耽搁着。
“一包水泥不过二三十元,但从红狮口搬回来要10元工钱。”尹留成说,原来红狮口到边沿村这两公里山路不通车,水泥只能运到边沿村大路边,村民想办法背回来或者马驮回来,一包水泥工价钱要花10元。
红狮口这条只有两公里的山路,成为寨子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当地政府积极争取修路资金,希望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当时还出现一个小插曲,工程队老板第一次来红狮口修路,看到路太难修,想毁约不修了。龙场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缠住施工老板,自掏腰包请他吃饭,软磨硬泡才让施工队重新开来挖机修路。(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