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创新方式抓管理 确保流动党员主题教育“一个不落”
作者:罗喜贵 时间:2019-11-20 阅读:185
本报讯(记者 罗喜贵)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威宁针对流动党员流动党员分散、联系困难等特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外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创新活动载体和方式,在流动党员中扎实有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确保主题教育对象全覆盖、不脱节,“一个不落”,切实将流动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县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来。
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流动党员分散、联系困难的情况,全县各级党组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迅速对辖区内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流动党员动态信息库,摸清党员的基本情况、摸清流出时间、摸清流动去向、摸清从事行业、摸清联系方式、摸清党费交纳情况等,严格核对流动党员具体信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台账,确保主题教育成果惠及每一位党员。同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流动党员每季度至少与支部联系一次,各党支部为每名流动党员确定了联系责任人,一委一联(支委成员与外出党员结对子),负责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并加强外出务工党员的排查、登记工作,建立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台账,确保每名党员都能纳入有效管理的范围。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流动党员1000名。
借力网络,建立平台。依托各级便民服务中心,在县一级建立县级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平台,在乡镇(街道)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或QQ群,在村(社区)建立手机、短信交流平台。通过流动党员网络互动平台,利用现有的微信、QQ等网络载体,大力推行网上教育,开办流动党员网上“党性教育课堂”,及时发布主题教育相关要求、新闻资讯及学习资料,不定期推送学习内容,缩短外出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空间距离,确保流动党员不掉队。及时在群里向流动党员介绍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借助“微力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让远在他乡的党员时刻参与到主题教育中来。及时加强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的双向沟通联系,通过签订共管协议等形式,共同抓好外出务工党员的管理工作。对没有转组织关系的外出务工党员,采取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方式进行管理。目前,大街、雪山两个乡镇共有流动党员32名,其中大街乡3名,雪山镇23名。两个乡镇均由各村(社区)党支部负责对流动党员的联系,并充分利用QQ群和微信群、手机、短信等平台,为流动党员开展主题教育,切实将主题教育在流动党员深入开展,不断走深走实。
创新方式,强化教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全县各级党组织牵头,组织专人前往各地流动党支部和流动党员较多的地方,采取送“教”上门方式,按照各党组织主题教育安排,在异地开展主题教育,为流动党员开展上党课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并通过开展专题学习、网上学习、送学上门、专题培训、讲习培训、主题实践活动、典型教育等方式,加大对外出务工党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好周末、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及时向返乡党员发放主题教育资料,组织返乡党员集中开展研讨学习等,确保流动党员主题教育“一个不落”。截止目前,岔河镇已为流动党员开展送“教”上门300人次,开展专题培训、讲习培训各6次。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针对外出务工党员的流动性大,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去向和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导致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漠不关心、发挥不了党员带头致富作用等情况,我县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如《流动党员述职评议制度》等。同时,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坚持有利于党组织开展工作、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原则,充分依托我县驻外办事处、劳务协作工作站、商会等机构和经济组织,创新设置外出务工人员党组织,原则上在同一个城市务工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均要建立党支部,对于在同一个城市务工党员不足3人的,就近编入务工所在地党组织进行管理,确保每个外出务工党员都能纳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从今年12月份开始,全面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党组织集中组建活动,并建立由人社部门牵头,扶贫、农业、科技、商务、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多个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规范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对流动党员队伍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党性和政治创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