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1-21

仙龙美景入画来

作者:周阳 陈武帅 文旭 时间:2019-11-21 阅读:232


 仙龙美景入画来
——龙场镇化被动为主动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新格局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本报记者 陈武帅 文旭



群众在仙龙村小广场上锻炼身体

  “今年我们的路也全部硬化了,出门脚都不沾一点泥!”
  “小广场上面的娱乐设施有很多,随时来锻炼下,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大的帮助!”
  “现在早上起来我也做不动什么,就打扫一下房前屋后,这样,住起来又舒服!”
  ……
  初冬时节,走进龙场镇仙龙村,一条条宽敞整洁的乡村公路蜿蜒在山间,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民居与零散分布的农家小菜园交相辉映。勤劳的村民正在房舍前打扫卫生,休闲小广场上,正在锻炼的老人和嬉戏的孩子勾勒出了一幅温暖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画面。
  “我们村原来的时候牲畜又多,过路连脚都下不去,想不到现在会有如此干净。”今年70岁的村民王八营怎么也没有想到,曾经牛羊粪满地、垃圾到处扔的脏乱差现象已一去不复返。
  仙龙村位于龙场镇西部,距政府所在地25公里,平均海拔1690米。全村220户92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力364人,属二类贫困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生活习惯,村民们对卫生保护意识淡薄,“牛粪与猪屎同在,蚊子和苍蝇齐飞,天晴臭气熏天,天阴泥泞遍地”的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不好的生活习惯是长期形成的,短时间想要改变,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人的意识。”在仙龙村驻村第一书记田井平看来,人居环境的改变与村民的意识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切实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治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田井平带着村支两委干部开始挨家挨户进行宣传。
  “他每天早晚都要来我家让我打扫卫生,起初我有点抗拒,但是看着他经常来,我也有点感动了。”朱启田是村里的养殖大户,养了5头牛和30只羊。牛有单独的圈舍,而羊却就关在家门口的简易圈舍里,没有隔离带,卫生十分糟糕。经过田井平多次上门指导,朱启田重新规划了羊圈改造方案。“现在我家还成了清洁文明户,还腾出空间还在院子种起了花草,住起来舒服!”朱启田说。
  “快看,查卫生的又来了。”在村里,像朱启田家一样的农户不在少数,只要一看到田井平,村民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检查卫生了。更有群众打趣道:“田书记,你喊我把鸡关在笼子里,我家鸡都不下蛋咯”。
  不仅如此,村干部们在带动做示范的同时,还利用院坝会、大喇叭、大学生讲座等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极力宣传,让讲究卫生的思想传遍整个寨子。“现在村里的大喇叭一响,我们都要来大扫除,每个星期打扫两次,每次我都参加”。73岁的宫英德说,爱护卫生已成为了村民们的生活习惯。
  意识改变只是第一步,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才是关键。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全员参与;设立“红黑榜”健全奖惩机制,红榜实行奖励、黑榜有惩罚;创建卫生文明家庭,给其他农户做示范。——这是仙龙村给出的答案。
  “同时我们还协调社会资金打造寨门,卫生文明示范路和菜园子,绿化景观的打造,通过这些项目的示范带动,老百姓的人居环境整治得到了很大提升。”田井平说。
  一系列的措施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仙龙村也一改往日脏乱局面,悄然化身成了龙场镇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先进村。“仙龙”模式也在全镇全面铺开。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龙场镇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家门口,老旧危房和牲畜圈舍也得到改造,各村面貌焕然一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成为全镇由脱贫攻坚过渡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环节。
  今年6月以来,为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龙场镇成立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列入每月村级考核内容,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机制。
  ——通过强化宣传,群众思想改变实现干部主导向群众主体的转变;
  ——通过干部组织整治行动发动群众参与到建章立制、健全机制实现整治向自治的转变;
  ——通过干部群众改变脏乱差环境到洁净美的村庄环境,激发群众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状态,实现从人改变环境向环境改变人的转变,全面提升脱贫形象度、满意度。
  “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以往由人来改变环境的被动局面,逐步实现由环境来改变人的思想,最终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目标。”龙场镇党委书记禄国旭说。
  明确了“三个转变”的工作目标,随着评比制度、奖惩机制、观摩示范等机制的落地,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较大提升。龙场镇逐渐形成了镇、村、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等全员参与的良性循环。
  化被动为主动,美丽乡村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