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产业念好“经” 昔日瘦土也生“金”
作者: 周阳 叶启伟 陈武帅 文旭 时间:2019-11-22 阅读:228
选好产业念好“经” 昔日瘦土也生“金”
——龙场镇产业结构调整侧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本报记者 叶启伟 陈武帅 文旭
“干河”原来也叫“甘河”,是可渡河的支流。
龙场镇干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建聪说,干河过去不但不缺水,上个世纪60年代村子里还种过稻田,是美丽的鱼米之乡,后来甘河逐渐变成了干河,以种植苞谷和马铃薯为主,收益较低。
近年来,干河村大力恢复生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发展特色种植。如今,走进干河村,蔬菜基地里的莲花白背着露水,青翠欲滴。三五成群的村民们一边挥着锄头除杂草,一边开心地唱起自编的山歌,歌声里全是满满的幸福感。
“干河坝子平又平,满地蔬菜好爱人。百姓天天有事做,生活开销不操心。”初冬的干河村歌声悠扬。
“干河”再变“甘河”。“干河”也见证着龙场镇的发展变迁。
龙场镇最高海拔2550米,最低海拔1215米,沟壑深涧纵横交错,切割面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山高路陡。“龙场镇土地面积有163000亩,25°以下稍微平缓点的土地4500亩,15万余亩全是坡耕地。”龙场镇副镇长杨瑞泉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地理条件特殊加上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致使龙场镇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或处于闲置状态,造成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
“一年苦到头,包谷棒子整一楼,生活无改善,吃的还是酸汤包谷饭。”一句顺口溜道出了龙场镇农业产业发展的无奈与辛酸。
“一亩苞谷最多产500斤,卖钱也就是在700元左右,而且种植周期长,费时费力。”在杨瑞泉看来,单一低效的传统产业格局是制约全镇发展的关键因素。
穷则思变。2017年,龙场镇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化发展上做起了文章,按照长短结合、统筹发展的原则,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谋特色、在产业建设规模上寻求突破。
立谋立动,龙场镇开始大量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优化马铃薯品种选择和种植技术。三年不到,9万余亩低效玉米调减至5800亩,引进优质种薯和起垄种植技术,使马铃薯产量从亩产2000斤左右提高到5000斤以上。
低效作物淡出历史舞台,高效产业粉墨登场。龙场镇根据当地的海拔梯度与地域差异,结合退耕还林资源,通过党支部引领的方式,将全镇划分为五个特色产业带,实现高效经济产业全覆盖。
在低海拔产业带,以种植软籽石榴、油桃、猕猴桃等早熟鲜果的特色经果林为主,面积16000余亩,在低海拔地带经果林下又套种小黄姜6000余亩;中海拔产业带布局主要以中药材和烤烟为主的产业,种植烤烟6300亩、中药材5000余亩;(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