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威赫,不再“去不得”
作者:邱海峰 时间:2019-11-28 阅读:233
■ 编者按
中国哪里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曾是其中之一。
贵州哪里最穷?毕节,这个许多人眼里的“贫中之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挂了号。
毕节哪里最穷?“纳威赫”——当地俗语中的纳雍、威宁、赫章3个县,穷到“去不得”。
脱贫攻坚,就要攻最难的那一个!
莽莽群山见证,在毕节、在“去不得”的“纳威赫”,让人感叹“了不得”的脱贫新故事正一个接一个。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探访中国唯一的开发扶贫试验区毕节——纳威赫,不再“去不得” 中国扶贫看贵州,贵州扶贫看毕节。
毕节,曾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其中纳雍、威宁、赫章3个县,更是穷到当地人都喊“去不得”。
为啥“去不得”?当地有几个流传很广的俗语——“去时天不亮,来时月亮上”“想口米汤喝,除非痛大病”“高山老箐,洋芋当顿”。
“这几句话,以后嘞年轻人都听不懂啰!”73岁的纳雍县寨乐镇英底村村民李华秀解释,说“纳威赫,去不得”,一是路难行,出去一趟要爬好几座山,走时天还没亮,回来时月亮又升起了;二是生活太差,饭是土豆,菜也是土豆,只有病了,才舍得煮点米汤喝。
谁能想到,这苦穷了上千年的地方,正变得充满活力和吸引力。
“现在是路好、房子好、吃得好。”李华秀坐在村口,和老姐妹们一起晒太阳。
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打隧道、架桥梁,纳雍也在2015年底盼来了高速路,水泥路跟着修到英底村口。村民们喂猪养牛,种辣椒种果子,干得起劲。“家家都养猪,有农技员手把手教,养好了,扶贫干部联系人上门收,啥子都不用烦!”李华秀说,吃了六七十年的土豆,终于可以痛快地吃白米饭吃肉了。
去不得的“纳威赫”,不仅出出进进方便了,还成了热门“打卡”地点。(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