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1-29

残疾夫妻的擀面店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9-11-29 阅读:244


 

黄佑光制作的面条挂满整间屋子
 

  一对残疾夫妻,一个右上肢残疾,一个右下肢残疾,他们用坚强面对风雨人生;
  一家爱心擀面店,一边诚信经营,一边养家糊口,他们用勤劳撑起两个家庭11口人的希望;
  ——他们是黄佑光夫妇,从偏远的么站镇大山深处搬迁到威宁县城,从此告别贫困,成为威宁第一批“搬迁富”。
 
两个家庭,11口人苦苦挣扎
 
  黄佑光的人生是多舛的。
  12岁那年,在一次上山砍柴的过程中,黄佑光手里的弯刀不慎砍断膝盖骨,导致膝盖处韧带断裂,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耽误最好的治疗时间,黄佑光从此成为右下肢残疾人,走路非常吃力。
  但黄佑光不向命运低头,初中毕业后,他还参加过威宁职校半年的家电维修培训,成为一名家电维修技术人员。
  由于阳光、上进,2005年,善良的女孩张会走进黄佑光的生活,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养育了四个孩子,夫妻俩为幸福生活而四处奔波。今年42岁的黄佑光,带着妻子辗转昆明、广州、浙江等地,张会摆地摊卖水果,黄佑光开残疾人摩托车载客,每月两千多元的收入,挣的是一份辛苦钱。
  随着父母先后离世,孩子没有人照顾,再加上黄佑光无法办理摩托车驾驶证,不能驾驶残疾人摩托车载客,夫妻俩不得不返回老家,谋求一家人的生计。
  此外,黄佑光还有一个先天性聋哑的哥哥黄佑亮,嫂子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智障残疾人。50岁的黄佑亮一家有5口人,3个孩子中有两个在么站中学读书。哥哥黄佑亮一家没有经济来源,全靠黄佑光帮助。
  父母去世后,哥哥一家和黄佑光一家11口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黄佑光身上。
 
一家擀面店,阳光照进多舛人生
 
  黄佑光老家在么站镇香厂村水源组,这是个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山瘦水瘠,无法谋生。黄佑光夫妻来到威宁县城,在万鸿城摆摊卖水果,收入入不敷出。
  2014年,黄佑光夫妻拿出所有积蓄并四处筹集资金10万元,买了设备在五里岗街道棒木社区租了一家店铺,学做擀面条卖。
  黄佑光说,刚开始擀面条,厚薄不均,味道不好,在集市上直接卖不出去。头脑灵活的黄佑光四处拜师学艺,甚至“偷师学艺”,逐渐掌握擀面条的技巧,擀出来的面条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2014年里的一天,妻子张会在加工面条时被搅面机将右肩一下肌肉全部绞去。黄佑光四处举债,花了20多万元医治妻子。“我深受失去右下肢的痛苦,我当时只想千方百计保住妻子的右手。”黄佑光哽咽着回忆往事。
  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和高额的医疗费用显得格外无奈,亲戚朋友解囊相助,张会在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治40余天后回到家,但手臂无法屈伸,完全失去了手臂功能,造成了终身残疾。
  从医院回来,失去右上肢的妻子和黄佑光未来得及沉浸在痛苦里,就开始擀面条谋生,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还要还四处借来的高额债务。“不等不靠不要”,是这对残疾夫妻的人生信念。

从大山到县城,双手敲开幸福门
 
  11月25日,五里岗街道棒木社区街上人流如梭,黄佑光面条店里挂满了面条,一把把包装好的面条摆放整齐。
  “你家擀的面条好吃,每到赶集天我都要来卖两把回去煮吃。”
  “这是你买的两把面条,找回你一块五零钱,请收好。”
  这是黄佑光和顾客的对话。
  如今,面条生意越来越好,黄佑光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期待。
  原来,在2015年,黄佑光一家6口就被么站镇当地政府评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
  2018年9月,么站镇香厂村水源组由于是地质灾害易发地段,政府决定实施整寨搬迁,黄佑光一家搬迁到五里岗街道平山社区福康馨区安置点,分到120平方米的大房子。搬出大山,黄佑光一家开启幸福的城市生活。
  目前,黄佑光孩子在棒木小学和威宁七小上学。哥哥家没有生活经济来源,黄佑光夫妻俩常年帮助哥哥家的生活开支,11口人的生计就全靠一间擀面店养活。
  由于诚信经营,面条味道周正,黄佑光擀制的面条很是畅销。
  “棒木村逢5日和10日赶集,平时就加工生产面条。赶集天生意很好,每天销量400斤以上,月收入要上万元,一年就还清了高额债务,还增添了不少新家具。”黄佑光乐呵呵地说。
  黄佑光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但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
  “国家帮我们修建了这么漂亮的房子,从山里人一下子就成了城里人。下一步我希望把擀面店经营好,让哥哥一家和我家11口人生活得更好,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黄佑光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