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成通途 诗意写石门
作者:孔维越 时间:2019-12-05 阅读:574
前些日子,朋友黄彦园突然打来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今天我特意回家体验了你们单位管理修建的公路,宽阔平整的路面,宏伟壮观的大桥,郁郁葱葱的中央隔离带,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从车窗外隐去,这一路上我心朝澎湃,激动之余写了一首诗,我觉得最适合与你分享,毕竟你为了修路也在这呆了几年。
你赶紧发来给我看看,我得瞧瞧你家门前通了高等级公路心里是有多激动。
感怀
蜚声海外一石门,极目天清万里村。
去岁时时无半饱,今朝处处有余樽。
娲皇赐露三冬暖,精卫衔花四海春。
天上人间风雨路,千秋万代忆功勋。
黄彦园的老家在石门乡观音山社区,地处滇黔交界,过去称石门坎,称得上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首。我也是缘于修建威宁中水至黑土河至石门高等级公路工程(以下简称“中石公路”)才借调到项目业主办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不然还从未到过这里。
记得黄彦园曾跟我聊起,他的高中在中水中学读的。中石公路正好经过中水镇集镇北缘,中水中学到中石公路主线不到两里地。黄彦园说起高中那会儿,他每周五从学校走回家,周日又从家里走回学校,羊肠细道两旁荆棘丛生,每一趟走下来就要四五个小时。从学校到家都是深夜了,回想起求学之路可谓是非常艰苦。
自从中石公路项目启动,黄彦园就几次跟我说,等你们单位管理建设的中石公路建成通车,我回家就方便了。我曾和他开玩笑,你都去城里工作了,很少回石门坎老家了吧?他用一句比较诗意的话感叹,老家是根,那可是走出来却不得不回头张望的地方。
中石公路通车那天,我特意打电话告诉黄彦园,中石公路已建成通车,你有空回老家看看,并嘱咐他,再过几天,所有参与修路的人即将离开这里,以后你多回石门乡走走看看,告诉我你老家的变化。
没过几天,黄彦园真的特意回了一趟老家,并给我发来一首诗。我反复读了几遍并告诉他,你的诗我读了很感动,我将把你写的诗发在群里分享给三年多来坚守在工地上的公路参建者。
黄彦园突然话锋一转,要不你给我点时间,我写几首发给你,这条路的修建对石门乡的脱贫攻坚太重要了。今天我在家闲来无事,于是就转悠着走到家背后的山梁上,远远眺望着中石公路“横冲直闯”地修到家边,一座座大桥就像一条游龙一样地腾跃在山谷间,此情此景就足以写一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情。不大一会儿,我听到微信的消息声,我看到他已经写好发了过来。
遥望高原万里晴,白云冉冉自由行。
游龙如水前川去,原是人间天路生。
我告诉黄彦园说,你写的是此时看到的场景,要不你写几首你老家过去的样子,将过去与现在作一个比较,这样更能凸显中石公路建成通车后石门乡社会经济的变化。
黄彦园想了想说,你说得对,在这条路没有修通之前,从我家这儿走到石门乡政府办事得从山顶下了沟,再从沟里爬上坡,走路得花一个多小时。自从中石公路通车后,从姜家沟大桥去石门乡集镇上只需二十左右分钟,村里人再也不用爬坡下坎地走那么远的冤枉路了。你想想看,从我家这里到乡镇府的出行都这么难,更别说去更远的地方。你等一会儿,我写两首曾经样子发给你。
我参与管理修建中石公路三年,工地上的生活固然枯燥乏味,可每当看到一个地方因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而发生“蝶变”,内心的自豪感还是油然而生的。只不过,能有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用诗意的语言去反观这其中的变化,赋予这条公路诗情画意,丰富美丽乡村公路的文化内涵,这是难能可贵的。黄彦园是石门乡土生土长的人,亲自体验了公路“畅安舒美”,更能真切地感受道家乡交通基础设施变化,我收到了黄彦园发来的两首诗:
清奇俊秀少行踪,归雁绝尘音不通。
遥忆羊肠接世界,慨然一笑报春风。
千岩万壑满蓬蒿,离去枌榆路更高。
长恨人生无羽翼,冲天一振上云霄。
读着诗,记忆把我慢慢拉回刚来石门时看到的样子,石门乡山高谷深,气候条件恶劣,大多数农户零散地居住在深山里。在中石公路没有通车之前,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出门基本靠走是石门乡很多村寨的真实写照。在黄彦园记忆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活不富是老家抹不去的记忆。恰如黄彦园的诗里写的,在石门乡长大的人小的时候可能也渴望自己长出一双翅膀,再说也要像庄子《逍遥游》里说的——其翼若垂天之云,从深山里展翅而飞,不再受困于这穷乡僻壤之地。可无奈大多久居深山的农民还得靠双脚来来回回奔走在这生养自己的土地上。
我又跟黄彦园说,这是你小时候的记忆,记得我和同事们刚进驻的时候,开车沿着石门乡转了一圈,看到的交通出行环境确实如此,如今一条宽敞舒适的高等级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你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彦园听到我这么说,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来了兴趣,打断我说,你先等等,我写了发过来给你。
你慢慢写,写完了就发来与我分享。
黄彦园从小又在石门乡长大,在老家可以走村串户和邻居和亲戚聊天,能更多地接触到当地的老百姓,听到更多群众的心声,我就可以间接地从黄彦园这儿获取信息,因为他和老家的人摆家常是无障碍的。大概过了半个小时,黄彦园又发来了两首诗:
云淡风轻抚翠桥,山间起舞看腾蛟。
开天辟地蛮荒外,从此天涯一步遥。
少小崖头曾戏言,直飞天堑应夷山。
眼前大道通天下,不羡神祗不羡仙。
我读完诗,他在微信里说,中石公路建成通车了,可能你们过不了几天也将撤场。如果最近几天有空的话叫上你们同事来我家里坐坐,趁假期这几天我也在家。
我回复他,这几天我们正忙着撤场的事,等我问问我的同事他们能不能抽出空跟我一起来。我与你的话以后回了城里也可以经常聚的,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多年的朋友,聚的机会还很多。
黄彦园说,回城里聚会又是另外一回事,意义是不同的。我此时突然回忆起小时候翻山越岭去上学的场景。每逢雨季,羊肠小道上长满了灌木丛和杂草,清晨去上学,没走多远裤腿和鞋子就被露水打湿。由于早晚的温差大,只要衣服弄湿了就觉得特别冷,坐在教室里衣服上就冒热气,冷得全身打哆嗦。冬天就更是苦了,出家门路上经常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路不仅窄还爬坡上坎的,一不小心就摔跟头,摔倒了就像摔在石头上一样,如今回想起来都还觉得心酸,路不通的日子太艰苦了。不经意跟你聊到这儿我又想写一首诗,我发过来给你看看。
悠然独坐对黄昏,遥忆同窗数百人。
若是当年能有道,不知多少也逢春。
我收到黄彦园的诗,读完之后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他会写小时候上学的艰辛,可是他没有这样写。而是感慨当年要是有这么一条方便上学的路,可能很多的同窗都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我也跟着感叹,如今路修通了,你同学的子女如今上学就不再受你们当年的苦了,也可以借此道去更远的地方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听到我这么说,黄彦园沉默了一会儿,感叹说,是啊,现在的生活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我打趣着说,还好你一直坚持读书,从大山里走出去。
黄彦园笑着说,我虽然在城里工作,可还是经常回老家的。这两年我会接我母亲去城里住一段时间,可我母亲还是想回老家,所以每到假期我都会回老家陪母亲小住几天。以前每次回家都是一路颠簸,如今这么宽敞开阔的路修到家门口,开车不大一会儿就到了,回家确实方便了不少。我把回老家那天写的两首诗发给你,你读了感受会更真切。
夏山如碧远人归,沥青路上似相催。
俄而已到萱堂下,疑为梦里看芳菲。
曾是云深九曲家,衡门深巷老昏鸦。
山陬海噬随风去,陌上当开富贵花。
聊了很久,我读完诗,我赶紧在微信里回复:俗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修路不仅仅是方便一方群众出行,更重要的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困难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如今,石门乡的交通瓶颈问题已经解决了,老百姓种出来的农产品不再担心卖不出去,还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石门乡的“富贵花”肯定是越开越红火。
在我回复黄彦园这段话的时候,黄彦园又发来一首诗:
老翁白发坐横塘,闲话平生愿已偿。
年少进城三日路,而今弹指到昭阳。
黄彦园解释说:我前几天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坐着聊家常。那位老人说,以前石门没有修通路,他去一趟威宁县城走路就得要三天,这辈子都没到过省城。我告诉他,都(匀)香(格里拉)高速公路六(盘水)威(宁)高速公路到中水镇(滇黔交界)已开通,中石公路起点又串联起六(盘水)威(宁)高速公路中水互通连接线,如今从石门乘车去威宁县城只需一个半小时,到云南昭通昭阳区只要四十分钟。老人家听了不大相信,带着疑问的口气说,那岂不是抽一袋烟的功夫就到昭通了。
黄彦园点头称是。老人家顿时心里非常激动,感叹石门乡已不再是山高路远之地,如今有了这么方便的交通,此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由于工作比较忙,我和同事们没有腾出时间去黄彦园家,我和同事们也从驻地撤回威宁县城,继续做后期的交竣工验收决算资料。过了几天,我又收到黄彦园写的一首诗:
冷地春晖万物新,百花酬醋长嶙峋。
情深铭刻灵台里,不勒金石万古存。
我心里明白,黄彦园的诗是献给支持、参与中石公路建设的人。在贵州这样一个素有“地无三里平”的省份来说,老百姓脱贫致富真的得打通交通出行条件。只有交通出行难问题解决了,贫困山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才能按下“快进键”,搭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助力困难群众跨过贫困之“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