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2-05

石门乡团结村:“三级自治” 治出农家新风气

作者: 时间:2019-12-05 阅读:249


 石门乡团结村:“三级自治” 治出农家新风气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本报记者 沈光勇 文旭

  “现在好多了,走在干干净净的路上,舒服多了。”
  日前,走进石门乡团结村,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民房栉次鳞比,平坦干净的水泥路分布其间,羊群刚从上面经过,就有村民提着扫帚打扫卫生。村民杨光庆做梦也没有想到,曾经羊粪满地的脏乱画面早已不复存在。
  团结村位于石门乡的北部,距乡镇府驻地17公里,是石门乡还未脱贫出列的深度贫困村之一。过去,由于基础条件差,村民内生动力不足,卫生意识淡薄,人居环境非常差。
  “很多的事情都要我去带头做,根本忙不过来。”杨光庆以前是团结村二组的组长,他告诉记者,过去村里普遍实行村民委员会管理,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村民小组开展服务,但村民委员会管理服务半径过大,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不了群众需求,村民小组又覆盖多个自然村寨,内部利益关系协调困难,常常出现村民小组长一人当家不服众的情况,这不仅是团结村遇到的难点,更是全乡乡村治理中的一大痛点。
  如何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会议制度,发挥好村民委员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是保证在乡村治理中实现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的基础。
  为此,2016年,石门乡党委政府定撤销村民小组长,依托自然村寨建立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委”),采取群众直选方式选出3-5人组成“班子”,遵循“一事一议”、民主约定的运行规则,配合村支“两委”,抓好本村寨的公益事业建设、生产生活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治安群防群治自管自治工作。并将群众化小到十户左右的为一个单元,形成“十户一体”,并选出1名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热心公益的村民作为中心户长参与管理。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三级自治模式(简称三级自治),调动群众充分开展抱团发展和自我管理的作用,激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而团结村就是最初的试点之一。
  团结村二组所在地也被当地村民称作七里冲,这里居住着34户人家,共喂养羊、牛、马等牲畜超过400只(头、匹)。“以前我们这个组如果有20户人家喂牛羊,就要有20个人去放,甚至还有小孩去放牲口,到了晚上如果看到牲口没来,整个寨子的人都要外出寻找。”杨光庆坦言,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去放养牲口,不仅耽误了劳作,而且还会出现牛马被偷的现象。
  自三级自治模式实施后,杨光庆被推选成为七里冲自管委主任,寨子里的34户农户也被分成了3个“十户一体”,并选出了3个中心户长。在经过商量讨论后,大家一致决定将村里需要放养的牲口集中起来,制定值班表,每次安排两个成年人进行轮流放养,没有值班的人家可以去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大大节约了劳动成本。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水泥路修到了家门,保持人居环境整洁也成为了当前重点工作。
  “现在路通了,水果蔬菜也拉进来了,要去赶个场,坐汽车摩托车都是可以的,每天打扫两次路面卫生也是应该的。”杨光庆说,通过自管委和“十户一体”的开会讨论,每天安排固定的人次对人口集中区域进行两次打扫,同时还对七里冲通往团结村主干道的4.25公里的通组公路进行每月1至2次的大扫除,保持路面干净卫生。
  “打扫干净了,我们自己也住的舒服,而且大家都很乐意来打扫卫生。”正在值班的村民张正学高兴地说,每天打扫卫生已经成为了一个良好的习惯。
  不仅如此,团结村还创新推出了积分管理制度,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对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程度进行评分,通过奖高惩低引导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现在通过三级自治的组织,把老百姓都凝聚起来,大家都积极的去做村里的公益事业,现在村里实现了卫生的轮流打扫、牲畜的轮放、以及孩子上学的轮流接送,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十分高涨。”团结村党支部书记胡钧浦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当中,为了巩固三级自治的改革成果,还将加快完善积分管理的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综合体系,促进团结村的乡村治理工作稳步运行。
  目前,团结村已成立8个“自管委”,32个“十户一体”。全乡共组建了116个“自管委”、486个“十户一体,初步形成“村两委”揽全局、“自管委”挑重担、“十户一体”聚合力、人民群众齐参与的工作新格局,扭转了“乡热村冷组淡户散”的被动局面。
  “通过三级自治,充分把村两委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短板补上,延伸了村两委的管理半径,划小了作战单元,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到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石门乡组织委员、人大副主席马勋华表示,目前全乡已经实现了小事不出十户一体,急事不出自管委,难事不出村两委的管理职责,降低了村两委参与到复杂的日常事务中的管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带动群众报团脱贫,报团发展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全民参与脱贫攻坚,产业建设,也参与到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