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2-05

“驻村就是要为村民谋发展”

作者:李云侠 赵伟 时间:2019-12-05 阅读:856


 “驻村就是要为村民谋发展”
——记岔河镇大洪村第一书记施绍秒
记者 李云侠 赵伟

  在施绍秒租住的房间墙面上贴着这样一句话:“我是一名党员,也是劳苦人民的儿子,要与人民同甘共苦。”这也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驻村工作中一丝不苟践行的行为准则。
  自今年6月被原单位编委办委派到岔河镇大洪村就任第一书记以来,施绍秒瘦弱的双肩扛起了带领全村6个村民小组482户1949人发展生产奔向小康的重任。
  重压之下,施绍秒迎难而上。从走村串户访民情开始,关心每一户村民的生产生活、贫病疾苦,到关注全村发展布局……施绍秒慢慢从一个下派的外地干部扎根成群众的“贴心人”。
 
★★欣然领命驻基层
 
  6月初,驻村换岗的文件还没下,施绍秒便匆匆打整行囊挥别妻儿踏上了赶往驻地岔河镇大洪村的路。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他豪情顿生。
  身后是忙碌的妻子和年幼的两个女儿,以及远在宣威老家常年缠绵病榻的老母亲,面前是大洪村14.7平方公里土地1949位村民的殷殷期许,施绍秒想起了组织的重托,想起了入党时的誓言,想起了领导的叮嘱,想起了老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是劳苦人民出身,只要百姓需要你,不管大事小事,你一定要站出来,尽量为他们办点实事。”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奔赴向大洪村。
  从此刻起,施绍秒从一个坐办公室挥毫的文职人员化身成了一名下定决心在基层一线战天斗地的脱贫攻坚战士。
  放下行囊稍作休整,施绍秒和工作组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遍访。他说,只有实地走访,才能了解到群众最真实的情况,才能精确掌握村子的情况。
  大洪村虽是已出列的贫困村,但依然有建档贫困户159户735人,还有10户39人未脱贫,基础设施还薄弱,群众发展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村里的产业支撑还很单薄……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走访,村里的问题慢慢浮出水面,被依次工整地记录到施绍秒的民情日记里。
  从第一页的基本村情、村况,到后面越来越细的村里谁家要办什么事情。在一边记录,一边解决的过程中,施绍秒的民情日记本越来越厚,短短的六个月,已经记录了三本民情日记,他在大洪村扎下的根越来越深,与老百姓的情也越来越浓。

★★“我是劳苦人民的儿子”
 
  “大叔,注意有楼梯。”“你先在这里坐一下,我去问问医生什么时候排到我们,马上就回来。”……
  11月22号早上9点多,县人民医院一如往常人头攒动,挤挤挨挨。一对寻常的“父子”也在其中,老人右腿有些红肿,儿子耐心的搀扶着老人,温言细语地不时叮嘱,来往在各个检查室。
  如果不是事先了解,记者也险些认为面前这个温文尔雅耐心搀扶着老人在医院里做检查的男人就是老人的儿子。
  经过了解发现,这是施绍秒所驻的大洪村上的村民吴老伍,老人91岁了,早年间右脚不慎被马踩到,落下了病根,今年入冬后又发作起来,疼痛难忍。
  老人家里还有81岁的老伴和两个有智力障碍的儿子,家境十分贫寒。自从有了国家的脱贫政策,有了驻村工作队,吴老家的生活日益好转。由于自身没有发展能力,被纳入低保对象。一家4口人每年的低保金达11952元,二老的养老金每年达2352元,家里还饲养了两头猪价值12000元,前段时间卖了一头公牛14300元,加上退耕还林和庄稼收入,吴老一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141元。
  在第一次走访了解到他家情况后,他们一家就成了大洪村帮扶工作组的重点帮扶关心对象。只要途径吴老家村子,施绍秒都要到他家去看望。
  在11月21号中午,施绍秒再去他家走访时,发现吴老伍老人因为腿痛正坐在地上挣扎着挪动,他一惊,赶紧上去查看情况。老人说入冬后旧伤发作,腿痛难忍,近日更甚,但是家里没法去买药,无法去看医生,只好杵着一根木棒艰难挪动。
  施绍秒说:“我被当时的情形怔住了,急忙跑着过去查看,吴老的右脚背严重浮肿,有一小团黑乎乎的草药敷在上面。”
  看着吴老在寒风里红肿的右脚,施绍秒当机立断自费送吴老到县医院做彻底的治疗,附近的村民提出了担忧,老人年事已高,威宁山高路远,如果中间遇到什么不测如何是好?
  施绍秒说:“那总不能让他一直这样疼吧,我从良心上过不去。”他和村里打过招呼后,毫不犹豫地发动了汽车载着吴老伍老人赶往县城。
  下午2点,饥肠辘辘的两人终于到了县城,施绍秒带着老人吃了午饭后,看着老人单薄的衣衫施绍秒又带他去买了一件皮衣,穿暖和后直奔县人民医院。
  经过两个小时的排队后,医生做了初步检查,又要求再做彩超和CT进一步检查,无奈排完彩超后,CT机坏了只能等第二天,两人这一周折,已接近晚上10点。施绍秒只好带着老人返回县城的家中,吃过晚饭后,照顾老人睡下。施绍秒说:“在家里,我一点都不敢粗心大意,看着他吃饭和睡觉,哪怕咳嗽几声,我都要认真查看。”
  第二天22号一早,施绍秒又载着老人回到医院,做CT检查,全程施绍秒都在做着一个儿子能做的事,一阵奔忙后,吴老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建议说:“我们怀疑是骨炎,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需要转院。但考虑到吴老的年纪大,即使确诊也不能轻易动手术,风险太大,我们建议先服药治疗再看情况。”
  在听取医生的意见和征求老人的意见后,施绍秒买了药,又买了一些吴老喜欢的饼干和一个水杯,载着老人回到岔河镇大洪村,准备服药观察。
  随后第三天,施绍秒还是十分担心老人的病情,再次开车前往吴老家中查看,老人已经能正常行走,浮肿也消退很多了,吴老伍老人感激地对施绍秒说:“谢谢你咯,要不是你,我这哈都还在地下梭。”
  涓涓细流汇集成海。在大洪村,施绍秒不只关切吴老伍一家,他将每一户村民的急难都放在心上,当成自己的家事来处理。
  72岁的方保英老人因为账号异常有5年时间未能正常领取到低保金,施绍秒得知后到镇里帮忙咨询,恢复正常;村活动室附近的马彩云老人存了许多鸡蛋卖不出去,找到施绍秒后,他帮忙找销路;大寨组村民宁选阳咨询如何办理煤气代理销售点手续,施绍秒四处奔走打听,终于协助办理完善……这一桩桩一件件大事小情,慢慢拉近了施绍秒与村民的关系,他笑着说:“村里的姬大妈有天早上烧不着火都来喊我帮忙。”
 
★★“驻村就是要为村民谋发展”
 
  作为大洪村第一书记,施绍秒要关照的不仅是几户村民的生产生活,他说:“驻村就是要为村民谋发展。”
  在施绍秒的民情日记本上,工整地写满了村子存在的问题。施绍秒说,有问题,就要动脑筋想对策,一个一个去攻克。
  村民罗金忠建房出现资金短缺,为了不让工程队停工,为了让村民尽快入住新房,施绍秒连夜赶回宣威老家帮村民罗金忠借钱垫付10000元。为了更精准地查出短板,施绍秒和工作组一遍又一遍反复进村核查,经过认真排查后查出了9户抗震改造户。施绍秒和工作组的同伴们迅速整理资料、上报、动员群众、联系施工队,一番奔波后,9户抗震改造对象的新房建设迅速启动起来,目前即将完工。
  村里环境卫生还有待完善,垃圾池不够,施绍秒和工作组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为村里争取到垃圾池4个,已建成投用。紧接着,他与村支两委经过商量谋划,采取“小手拉大手”、每周进村入户排查、家庭环境卫生评比等方式,逐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打造出了干净整洁的乡村卫生环境,村民的整个精神风貌都变了。在施绍秒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大洪村成了全县乡村卫生整治示范村。
  施绍秒说:“百姓的事就是我们扶贫干部的事,不管事情是大还是小,只要百姓需要我们,我们就要毫不犹豫地去做。因为我是老百姓的干部,是劳苦人民的儿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