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三变”
作者:陈武帅 陈逍 时间:2019-12-06 阅读:299
石门“三变”
——来自全省20个极贫乡镇石门乡的脱贫故事
记者 陈武帅 陈逍

石门民族中学学生在上英语课

石门乡营坪村烟套菜种植的白菜丰收了

石门民族中学学生在上英语课

石门乡营坪村烟套菜种植的白菜丰收了
远山石门,精彩脱贫。
石门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是脱贫攻坚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2万余石门群众在各级各部门的倾情帮扶下,奋力撕掉贫穷落后的标签,一个崭新的石门正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石门“三变”,折射出石门精彩的脱贫步伐。
产业之变:一份地两份收入
11月27日,在营坪村烟套菜种植基地,种植户冒着严寒在收获大白菜。一棵棵生态大白菜堆满路旁,等待威宁开心农业公司前来收购销往各地。
81岁的王仕学也来到蔬菜基地,他看到不要的菜叶扔掉可惜,就用小花箩装满背回去喂牲口。
“虽然年纪大了,但一辈子种庄稼习惯了,总是闲不住。”王仕学乐呵呵地说。
王仕学更高兴的是,这两年党的政策好,他儿子王进超一家依靠种植30亩烟套菜成功实现脱贫致富,一家人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今年我种植30亩烤烟,毛收入12万元以上,除干打净纯收入也有6万余元,冬季种植蔬菜,每亩以300斤计算,又是一笔收入。一份地获得两份收入,太好啦。”王进超讲起种植经,打开的话闸子停不下来。
在营坪村村主任陈国江眼里,这几年营坪村的变化不仅看得见还摸得着,村里的房子越来越漂亮,水泥路不断在山里延伸,群众产业致富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营坪村共有人口1180人,通过产业扶贫和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今年底预计全部可以如期实现脱贫摘帽。”陈国江说。
在石门,村村寨寨都像营坪村一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培训农民、技术服务、产销对接、基层党建的有机衔接,探索出一条蔬菜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据悉,今年以来石门乡围绕产业发展目标种植1万亩烤烟、1万亩种薯、1万头能繁母牛、1百万羽蛋鸡、2万亩蔬菜、3万亩经果林,着力打造有机生态循环农业之乡,拓宽群众致富路子,提升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
教育之变:建成最好的乡村学校
初冬的石门乡,云雾缭绕,寒风肆意吹过每一道山梁。在石门民族中学宽敞舒适的教室里,温暖的空调轻轻吹着,孩子们幸福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八年级学生小杨告诉记者,以前冬天读书很冷,在教室里坐不住。现在好了,学校不仅安装了空调,还有蜡染、刺绣、绘画、足球、钢琴等兴趣班,校园里窗明几净,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
来自遵义市的90后女教师刘鑫,2018年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她毫不犹豫直接签约威宁最偏远的石门民族中学。“石门民族中学比我想象中好多了,这里的教学设施是毕节市最好的乡村中学,我已经深深喜欢上石门。”刘鑫介绍说。
刘鑫说,石门的孩子很听话很好学,性格活泼的她很快就成为“孩子王”,她教的英语课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