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气台
作者:朱成 时间:2019-12-12 阅读:377
村子的西边有一个在当地非常出名的地方,这个地方不是旅游胜地,更没有什么名胜古迹,有的仅是大自然给农民们精心“打造”的几块光滑的石板,还有一些大石头。那些石板阶梯式的排列,人无论是负重,还是空手坐上去,都会感觉格外舒服。
这个地方处于一个半山腰上,每次赶集人们从这里路过的时候,大多都人困马乏了,所以就在这里停留、歇息。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为“歇气台”。
小时候我们最爱跟着大人去赶集,去的路上蹦蹦跳跳,脑海里想的都是一个个久违的冰棍,一片片馋人的辣条,而“歇气台”也是去往石门坎街上的必经之路。
每次从歇气台路过,都能看见许多人坐在这些石头上,有的吃着东西,有的喝着酒,有的绣着花,有的哼唱着山歌,有的在嬉戏打闹,总而言之,对于童年里的歇气台,我看到的,都是美好的场景。
可是我们去石门坎街上的时候,大人们却不让我们在歇气台停留与玩闹,说是要回来的时候才能在这里停留。其实大人们说的话也在理,一般去赶集的时候大多两手空空,并且经过歇气台时走的都是下坡路,所以没有必要在歇气台停留,那样只能是浪费时间,更何况最热闹、最有趣的,还是街上。
去街上把该游的游了,该买的买了,该做的做了之后,我们便踏上回家的路,回来时,即使手里提着重物,或者肩上扛着几根甘蔗,都不会让我们感觉累。
回来之时,只要是到了“歇气台”,人们就算不是那么累,也会把东西先行放下,随后如释重负地坐在青石板上,看着山下那条弯曲流淌的小河,调侃聊天。
中学以前,我从歇气台经过的时间没有规律,有时候隔着几天,有时候隔着几个月。并且经过歇气台的时候大多都是一群人,所以觉得这是一个乐园,那些青石板上记录着童年,记录着天真无邪的伙伴。
上了中学以后,我从“歇气台”路过的时间变得格外的有规律,都是在黄昏,只是一个星期日从家里去学校的黄昏,一个是星期五从学校回来的黄昏。在这个两个黄昏里,我背上背着的都是书包,书包里一半是书,一半是衣物。?
那时候,我的心也是负重前行的,心里装着的,一半是现实,一半是理想。一个人独自经过“歇气台”时,我都会静静地在青石板上坐上一回儿。
那时候的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一起在这些青石板上留下足迹、留下欢声笑语的伙伴,仿佛在无形的岁月中,自己已经逐渐和他们走散,昔日热闹的歇气台,青石板的边缘已经有了青苔的驻足。
那时候我也会想着远方,想着外面,想着那群童年伙伴所在的地方,想着别人口中呈现的那些工厂,多希望他们所在的地方,也有一个“歇气台”,也有青石板,可以如释重负地坐在上面沐浴阳光,看着未曾更改流向的小河。
有时候,我也会坐在“歇气台”的青石板上想着自己,想着因为忙碌,因为负担,许久没有从这里路过的父母,我的心里充满愧疚。想到这些,即使是孤单上路,也要努力往前走。
再后来,我来到千里之外的城市,继续顺着那条孤独的路走去,一路上,有收获,也有失去,不过幸运的是,我在心里找到了一个“歇气台”,那个歇气台,貌似是从故乡的那个“歇气台”复制粘贴的。
不过快了,再过数月,我就可以回家,就可以去看看四年没有与它有过邂逅的歇气台,我想那些青石板还在,那些足迹,那些记忆,也还深深地烙在上面,没有被时光与岁月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