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百姓放在心里”
作者:唐爱梅 李继航 毛宁 时间:2019-12-19 阅读:202
“把老百姓放在心里”
——访龙街镇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黄鹏
记者 唐爱梅 李继航 毛宁
今年6月,黄鹏被派驻到龙街镇团结村任党支部书记。他肩扛重担,目标明确,吹响冲锋号,带领着全体村民决战脱贫攻坚。
黄鹏说:“自驻村以来,我带领团结村全体成员摸清情况,查找问题短板,列出问题清单,再各个突破、逐一解决。”
团结村平均海拔在1800米左右,域内山高坡陡,地处地震带,农业产业以种植烤烟、经果林以及发展养殖业为主。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脱贫基础。近年来,团结村修通了长达17.87公里的组组通公路,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惠及全村村民。
“目前工作重点主要是推进危房改造以及‘三化’(硬化串户路、院坝、排水沟)、‘三改’(改厕、改厨、改圈)工作。”黄鹏说。
2016年以来,团结村共完成危房改造269户、“三化”14户、“三改”50户、“厕所革命”150户。
村美、人美、环境美,团结村换了一副崭新面貌。
村民江国荣家里刚刚建好厕所,墙上写了“男”“女”两字,沿着厕所旁的林荫小道走去,只见已改造完成的新房粉刷成蓝色,和湛蓝天空相映成趣。
2018年,江国荣领到了3.5万元危房改造补贴,一家人用11天建好新房子,发展好产业,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江国荣说:“我们这个地方主要就是种植烤烟,我种了大概10亩,收入在4万元左右,烤烟收了之后,烟地里就种紫皮大蒜,收入在5000元以上。”
收获烤烟之后继续种植紫皮大蒜、白菜、萝卜等,这是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
黄鹏说:“大部分烟农收了烤烟之后就直接种植蔬菜,烟地里土地肥沃,养分充足,种出来的蔬菜品质好、营养价值高。”
在来到团结村之前,黄鹏曾在龙街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长期与农业打交道,使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独到见解。
“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我们综合考虑团结村的海拔以及气候优势,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模式,把见效快的烤烟、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养殖产业和经果林产业结合起来,帮助老百姓实现持续增收。”黄鹏说。
黄鹏来到团结村后,牵头组织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以合作社带动引领,计划将当地农户零星种植的紫皮大蒜产业集中化,实现规模化种植,预计将现有的150亩紫皮大蒜壮大到500亩以上。此外,合作社还覆盖带动农户发展养殖业。
团结村连绵不绝的大山,最是适宜牛羊撒野成长。
68岁的“牧羊人”张义勇腰上系着麻绳,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挥着小木棍,每天10点钟吃过早饭后就赶着羊群上山。
张义勇笑着说:“我今年养了70只羊,从1980年就开始养羊了,将近40年了,最开始只有3只羊,慢慢发展到现在的70只。”
张义勇作为团结村的养殖大户,黄鹏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为其积极争取资金补贴,能繁母羊达50只以上每只可补贴50元,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养殖业,壮大养殖规模。
张义勇说:“以后争取进一步扩大规模,争取养到100只左右。”
为帮助当地农户发展好养殖业,村社一体合作社积极组织农户参加培训,学习养殖专业知识,此外,村里还有防疫员,为农户提供检疫防疫服务。
团结村482户187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455人,还有15户63人未脱贫。
发展产业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黄鹏说:“我们村目前主导产业是烤烟,共计1870亩,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因地制宜,发挥好地方优势,规模化发展紫皮大蒜种植500亩,使未脱贫的贫困户每户种植紫皮大蒜达2亩以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果林,种植软籽石榴;以及试验种植辣椒,为老百姓拓宽致富渠道,保证脱贫路上不掉一户、不落一人。”
“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理清头绪,如何和老百姓有效沟通交流?黄鹏在基层工作中不断思索探寻,不断锤炼自己。他说:“工作中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老百姓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