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2-25

威宁新田村:打通致富路 脱贫干劲足

作者: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时间:2019-12-25 阅读:239


   寒冬时节,走进威宁自治县秀水镇新田村,川流在群山之间的布多小河进入枯水期,变得干涸。从河岸到山巅,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通组公路蜿蜒在其间,大小不一的民房栉次鳞比,整个村子在草木枯黄的季节里显得十分静谧。
  新田村位于秀水镇西南方向,全村辖4个村民组,共有人口230户127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720人,截至今年11月底,已实现74户387人脱贫,还有未脱贫人口69户333人,贫困发生率为26.14%,是全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以前村里只有一条毛路,想要出门一趟非常难,更别提发展了。”新田村大坪子组的村民范广云回忆过去,满是感慨。
  一直以来,新田村的基础设施相比其他村庄有较大差距,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通往村外的道路仅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泥巴小路。不仅制约着村民出行,更成为阻碍全村发展的首要难题。
  “冬天要找点煤炭回来烧火取暖,需要趟过布多小河到20公里外的观风海镇去背,天不亮就出发,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范广云说,由于道路不通,外面的车子进不来,无论是背炭还是卖点农产品,人背马驼成为唯一的运输方式。
  要想富,先修路。突破交通设施瓶颈是决战脱贫的基础保障。
  2017年8月,得益于全省组组通大会战的政策扶持,新田村的通组公路开始实施。2018年年底,涉及新田村的10公里通组公路全部完工投入使用,覆盖4个村民小组。同时,3.5公里的新斗公路主干道也从村里通过,全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现在路修好了,不管是摩托车还是大车,都能开进来,生活只会越来越好!”范广云高兴地说道,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除了养牛喂猪,他还与几个朋友合伙买了一辆拖拉机接建筑工程做,收入还不错,自己也新买了一辆摩托车。
  决战脱贫攻坚,基础设施保障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关键。
  平均海拔1850米的新田村由于山高坡陡,全村300余亩的可耕种土地多为60°以上的坡耕地,土层干燥浅薄。虽然毗邻布多小河,但季节性缺水严重,河水并不能为发展产业所用,全村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十年种植旱九年,春种满山坡,秋收几小颗。”新田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袁国银说,由于条件限制,全村过去多以种植传统的低效玉米为主,广种薄收。
  “远方来了亲戚,能送得出手的就只有一串辣椒。”袁国银介绍到,村里素有种植辣椒的习惯,而且效果不错,前些年因为没有固定销路,导致了群众种植积极性较低。
  今年9月,在通过多次的群众会商议后,袁国银与驻村第一书记钟声前往遵义进行市场考察,几经努力,终于与贵州裕谷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合同,结合新田村的实际,村里决定在村里谋划种植辣椒1000亩。
  “我们签订的保底合同每斤保底价1块,随行就市,如果市场价格高的话,收购价也会相应增加。”钟声表示,解决了产销对接难题,老百姓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也会提高。此外,村里还计划通过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持,将村里2000亩坡耕地用于种植果树,在修复生态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同时,新田村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抓实抓细脱贫攻坚工作。以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以及补齐脱贫短板为重点工作,认真摸排核实,摸清底数,真正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截至今年11月底,驻村工作组已协调10万元资金用于补齐贫困群众生活短板。涉及危房改造的107户全部完成,贫困群众百分之百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136名学生无一人辍学。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紧随其后,群众脱贫意愿也愈发强烈。钟声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组还将积极协调相关资金用于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转自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