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作者:番禺区融媒体记者 袁辉 时间:2019-12-27 阅读:240
乌蒙山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番禺区融媒体记者 袁辉
12月3日上午8点20分左右,距离夜班交班时间不到十分钟,经过了一夜忙碌急诊值班的王金华正在写交班记录,等待接班医生到来。突然,一位阿婆在她媳妇的陪伴下神情慌张地赶到急诊室,手里抱着一个用小棉被包裹着的小孩。王金华打开棉袄一看,患儿面部发黑、四肢冰凉,情况十分危急!强烈的医德感让他毅然推迟交班时间,连忙对小女孩进行急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小女孩最终转危为安。
抢救小女孩是我区医疗“组团式”帮扶团队中的一个缩影。王金华是番禺区中心医院派驻威宁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挂职副院长,人称王博士,他是患者及患者家属口中的好医生,是同事口中的拼命三郎。挂职短短6个月时间,王金华以专治儿科急危重症为擅长,在威宁县人民医院以及该县妇幼保健院建立两大主攻阵地,1年内创立两个儿科PICU,实现了儿科急危重症治疗零的突破。应用无创呼吸机成功救治20多名重症肺炎患儿,治愈该县第一例川崎病、第一例病毒性脑炎和第一例化脓性脑炎等多个首例患儿,并参与多次大抢救。
威宁县委常委、副县长、区派驻威宁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杨绍茂告诉记者,番禺区派驻到这里的每一名医护骨干专家,以威宁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小海镇卫生院,石门乡卫生院为帮扶定点单位开展医疗帮扶工作,辐射全县,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倾情帮扶助力威宁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我区医疗“组团式”帮扶考卷认真作答。
践行医技“传帮带”
锻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面对威宁县的医疗现状,我区这支医疗帮扶团队决定将自己的医术本领毫无保留,手把手,一对一尽最大努力传给本土医生,在当地锻造一支医术精湛的医疗队伍。
在“帮”方面,加强医疗行为、规范医疗文书的管理;利用区卫生健康局“三基三严培训网络教育平台”组织远程培训,提升该县医疗质量水平。在“传”方面,选派威宁县的年轻医生到我区多家医疗单位进修学习,并以讲课,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达到传授新理论、新技术的最终目的。在“带”方面,以威宁县常见病、危重病例最多、最迫切需要提高的创伤骨科、危重儿科、急诊科、急救行政改造为主攻点,派遣我区相关专科中高学历、高水平、高经验人才进行攻克,辐射多科多点,在疾病诊治、带教、查房、科室管理、护理管理等方面,促进妇产科、泌尿外科、介入科、普外科、ICU、腺体、胸科等各专科发展,通过“传、帮、带”留下威宁自治县自己强而有力的医疗队伍。
威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景林是这样评价这支番禺区派驻的医疗队伍的:“在帮扶期间,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对医院的管理提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将番禺的很多先进管理理念及医疗技术带到我们医院。填补了威宁县医院的很多技术空白,用实际行动为威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开展两地医术交流
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医疗力量
近年来,我区不断推动威宁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与区中心医院两地的人才交流,进一步促进当地医疗团队新鲜血液得到良性循环。
“组团式”帮扶中,积极推动威宁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与三甲医院区中心医院进行人才交流、学术交流,组织威宁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相关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到区中心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及服务理念。
同时,开展?“威宁疑难病—番禺专家”远程会诊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发展优势,加强两地的医术交流,有效提高威宁县医护人员应突处突能力。
据统计,2016年以来,区卫健系统共计选派了12名医护骨干专家到威宁县开展帮扶指导工作,涵盖区中心医院、区第五人民医院、区第八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涉及创伤骨科、危重儿科、急诊科、妇产科、泌尿科、介入科、普外科、ICU、腺体、胸科等多个科室。
杨绍茂告诉记者,自开展医疗?“组团式”帮扶以来,区帮扶团队为威宁县解决了多项医疗急需、突破了薄弱环节、带出了优秀医疗队伍、新增了服务项目,帮助威宁县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实施立体式医疗帮扶
综合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在进行医疗“组团式”帮扶、“造血式”帮扶的同时,我区还实施立体式医疗帮扶,综合提升威宁县整体医疗水平。(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