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去哪儿了?
作者: 时间:2019-12-30 阅读:171
(上接1版)我下决心不再外出,在家安心种养,同时照顾孩子读书。”
“你是否真心帮扶,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李大奎说,这是自己驻村4年的最大感受。
“舍家”为脱贫
——“我们对不起父母、妻儿,但对得起脱贫攻坚事业”
因为屡次出手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侯元军在一些人眼里家庭条件“富裕”。
记者到县城找到他家时,意外地发现,他家住在露天农贸市场旁边的一栋廉租房的八楼,面积只有53平方米,多几个人走动就显局促。屋里没有像样家具,电视机柜是他自己用几块木板组装的。他不好意思地说,妻子这些年因为照顾孩子、支持他驻村扶贫,一直没有上班,家里就全靠自己的收入,买不起商品房,符合低收入家庭条件,于是申报、购买了廉租房。
侯元军前两次帮助贷的款,村集体和贫困户都已归还。说起这些经历,他语气很淡定。“这不是什么大事,驻村这么久了,村民就像是我的亲戚,亲戚之间借钱是正常的事!”
“他扶贫的责任心很强,总怕做不好、做不够。”躺在病床上的张红艳告诉记者,自己理解、支持丈夫侯元军的工作。她自己还曾多次带大女儿一起到村里帮贫困户收庄稼。
宋冰所驻泉发村距离自己家100余公里,很少有机会回家。“只要哪天村里的喇叭没有响,很多村民就会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没有在村里。” 前段时间她回了趟家,妈妈对她说:“好不容易回一次家,却半夜才回来,一大早就要走。”
记者到访时,全村刚刚举行完脱贫民主评议会议,拟脱贫户89户,举手表决一致同意申请脱贫。
宋冰说:“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场战争。”
今年2月,祝声彦来到威宁九中,原本计划是帮扶半年,自愿延长到一年。今年8月底,当回到番禺的他拖起拉杆箱,准备离家出发返回威宁,两岁的孩子突然说了一句:“别走,我要爸爸。”说起那一刻,祝声彦动情落泪。
“在番禺区上课,我要用很多时间管课堂纪律,而在威宁九中,这些淳朴的孩子没一个上课打瞌睡。”带着科技制作“宝贝”已走遍全县多个乡镇学校的他恋恋不舍,“在威宁上课是一种享受。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舍不得走。”
提到12岁的女儿,谈全村脱贫工作手舞足蹈的李大奎,转而有些愧疚。因为妻子前些年也在乡镇工作,上小学的女儿常年一人在家。“有一次回家,看到女儿正端着锅做饭,饭没煮熟,做不出蛋炒饭……”讲到此处他不由红了眼圈。
为了勉励女儿,李大奎有时发微信给她,分享自己一线扶贫的故事和心得,“让她看看贫困村的孩子条件有多艰苦,知道自己的爸爸做的事有意义。”让他非常感谢的是,市政府办前不久将他妻子从乡里调到市里,解决了后顾之忧。
“脱贫攻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战争总要有人付出、总要有人牺牲。”在向驻扎全乡各村的下沉干部动员时,毕节市政府办驻新发乡帮扶工作队队长李永喜吐露心声,“我们对不起父母、妻儿,但对得起新发乡四万多各族群众,对得起脱贫攻坚事业,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年华。”
(新华社贵阳12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