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站镇巧打组合拳聚力打赢“113攻坚战”
作者:李玉香 李清平 时间:2020-01-02 阅读:210
本报讯(通讯员 李玉香 李清平) 近年来,么站镇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创新“123456”组合拳聚力打赢“113攻坚战”。
围绕“一个目标”,狠抓工作落实。围绕“大扶贫”战略行动及追赶超越战略目标,通过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脱贫了1704户9085人,其中,发展生产脱贫1034户5499人、易地搬迁脱贫100户519人、生态补偿脱贫52户243人、发展教育脱贫489户2784人、社会兜底脱贫29户40人,着力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使全镇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底的6.17%下降到目前的2.6%。
聚焦“二条主线”,助推脱贫攻坚战。聚焦20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实地走访,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讲习会,了解村情民意、所需所急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全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聚焦新时代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爽起来,如期建成“和谐魅力新么站”。
念好“三个字诀”,深化作风建设。念好“统”字决。镇党委切实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责,将脱贫攻坚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行动上,统筹一切可以统筹的力量、协调所有可以调用的力量,瞄准脱贫攻坚这个靶子,持之以恒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念好“担”字决。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要求党员干部切不能找借口、找理由推卸责任,要从心里认同党和国家的全面小康建设战略,不断提高自身认识,将脱贫攻坚同党员使命联系起来、将脱贫攻坚同践行合格党员统筹起来、将脱贫攻坚同实现自身理想统一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忘我的奉献感打赢脱贫攻坚战。念好“活”字决。推动全镇干部在创新脱贫攻坚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将创新创造、互联网+等先进的发展理念融入其中,以科学化的手段、信息化的途径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打好“四场硬仗”、夯实脱贫攻坚基础。搭建“保障桥”,基础设施初战告捷。整合帮扶资源、积极对接省金控集团帮助协调交通部门,解决联合村至红岩社区通村道路12公里。搭建“新生桥”,易地搬迁奋袂而起。继续跟踪管理好2016年以来的148户搬迁户搬迁后的稳定就业、就医、就学等后续工作。搭建“致富桥”,产业脱贫精准有效。围绕“一圈三线两坝区”总体规划,按照“5422115”的产业发展目标;计划调减玉米2万亩,因地制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进特色畜牧业、高山冷凉蔬菜、特色经济林等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搭建“希望桥”,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持续发力。全面补齐教育短板,确保全镇贫困家庭学生无一人辍学;建好村级卫生室,全面补齐健康扶贫短板,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注重“五个保障”、助推脱贫攻坚。坚持“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实现党建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为打赢“113攻坚战”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努力搭建就业扶贫平台,通过建立产业基地、增加服务岗位等不同方式,切实解决好全镇329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抓好建档立卡档案管理和相关业务工作,通过“巡回培训—交叉检查—领导把关—定户包保—跟踪完善—督查考核”达到“五个一致”(即“客观有的”与村情民情一致;“系统录的”与贫困户真实信息一致;“袋里装的”与主要指标一致;“墙上挂的”与帮扶措施一致;“群众说的”与脱贫成效一致)。
推进“六个转变”,强化精准脱贫。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进一步深挖贫困村内部增收潜力,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达到“六个转变”(即“满灌扶贫”向“滴灌扶贫”的政策体制转变;“部门扶贫”向“合力攻坚扶贫”转变;从“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的群众主体意愿转变;从“束手无策”向“多措并举”的帮扶措施转变;从“定向不动”向“灵活撬动”的资金使用转变;从“人均脱贫”向“人人脱贫”逐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