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老屋
作者:祖梅 时间:2020-01-08 阅读:194
在一栋栋高楼中间,孤单地矗立着一座古老的石墙老屋,这是外婆家的老屋。
老屋结构左右对称,建筑面积大约一百平方米,中间是堂屋,摆放着一个装粮食用的木板仓、一个组合衣柜和一个旧式书桌,正对门的墙面上是神龛,挂着一幅神像,那是外婆这一辈人对传统文化信仰的坚守。左右两边是相同结构的火房和卧室,外面的一间是火房也是厨房,里面的两间是卧室,火房和卧室与房顶之间用木板隔成两层,隔出两个宽大的楼面,用于堆放玉米和腊肉等食物,偶尔家里来了远方的客人,卧室不够用时,还可以在楼面上铺一张床,让楼面成为临时的卧室。老屋的前面是一个宽敞的院落,地面覆盖着平整的石板。老屋的外墙体由石头堆砌而成,内部隔墙则由黑漆漆的古木板连接而成,用来盖房顶挡风雨的是陶瓷片状的小黑瓦。
少儿时期,我的家在安静的山里,外婆家在另一座热闹的山下,那些年没有车,从山里到外婆家全靠双脚走。山路弯弯曲曲,母亲带着小小的我们到外婆家要走六个小时,但尽管这样,最开心的事情还是去外婆家,因为外婆家的屋子高大宽敞,屋子里的电灯总是比我们家的煤油灯亮出好多倍,最重要的是堂屋组合柜上的那个电视机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成了大人和孩子们晚饭后幸福的寄托,只是没过几年,外婆家买了彩电,这个被舅舅认为过时的小东西就被送到了我们家。那些年,晚饭过后,家里就挤满了来看电视的人,我们家的火房活脱脱成了一个拥挤的电影院。过往的光景还历历在目,黑白电视机却早已成为历史,永远留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
老屋通过一条石板路与外面的马路相连,跨过院落,沿着石板路往前走两分钟就到通往集市的马路,马路下面有一口很深的古井,位置刚好与石板路的出口相对,每天来古井旁挑水、洗菜、洗衣物的人络绎不绝。外婆家有一片宽敞的大坝子,土壤肥沃,一年四季都种满了蔬菜。外婆每天天不亮就去坝子里装满一背篓菜,背到古井旁边,从古井里打水洗去泥土,就急匆匆地背着往集市上赶。外婆背着沉甸甸的背篓,踩着泥土小路,穿过晃悠悠的木板吊桥,半个小时就到了集市上,找一个小地摊,开始了她一天的收获。外婆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外公一起打拼,盖起了现在这座石墙老屋,为我的母亲和她的兄弟姐妹们构建了一个幸福温暖的家。那些年,外婆家的石墙屋是村落里富裕人家的象征,在一座座土墙屋中显得高贵而挺拔,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老屋周围不断树起砖墙别墅,老屋在别墅中显得沧桑而低调,后来舅舅要盖新房想要拆了老屋,因外婆的不舍,老屋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我上中学的时候,从家里走路到村集市上就可以乘坐摩托车或三轮车去外婆家,我们家和外婆家的路程缩短到了两个小时,只是因为上学的缘故,我去外婆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到了我上大学的时候,去外婆家的路从原来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面的车多了起来,于是到外婆家的路程缩短到了四十分钟,但此时的我几乎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时间到老屋,与外公外婆和表兄妹们相聚一两天。工作六年后,组组通公路进村入户,六威高速全面通车,我们有了自己的轿车,去外婆家的距离缩短到了十五分钟,此时外公外婆已去世多年!路程,在国家的发展中渐渐被缩短;老屋,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别墅中渐渐被遗忘;我最亲的两位老人,凭着一双手和满脑的智慧,从贫穷落后的岁月里一步步打拼到二十一世纪的小康年代,安详而满足地走过了他们漫长的一生。
一座石墙老屋,一卷乡村发展的历史!老屋见证了外公外婆从青葱岁月到沧桑暮年直至离世,见证了母亲、舅舅和姨妈们从娇嫩的婴孩到布满皱纹的老人,也见证了七十年来新中国农村的一次次蜕变。在这个村庄里,和它一个年代的房屋连同那口古井都已被湮没在乡村发展的潮流中。老屋和我的祖辈们一样,终将只是历史的一个印记,见证了后辈乘风破浪迎来直挂云帆的壮阔后,默默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