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1-20

尘世温暖

作者:李芬 时间:2020-01-20 阅读:305


 《一个人的朝圣》之信仰
 
  关于信仰,总是有太多华丽的语言。或许,一开始我们都信誓旦旦,然而,在斑驳的岁月中,总是有一些诱惑,让我们慢慢遗忘为什么启程,忘记最开始追逐的梦,忘记为什么活着。读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就像在照镜子,镜子里的哈罗德就是我们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生活波澜不惊,却轰动全国。这一切是从那个星期二收到的一封信开始的。写信的人是他二十年前的同事——奎妮·轩尼斯,一个没有任何亲朋的人,写信来,是为了告别,因为她得了癌症。
  一开始,哈罗德本来只是想简单的回一封信的,开始了朝圣之路,是从加油站女孩那里得到的启示——信念可以让一个人战胜病魔。哈罗德想要让奎妮有念想,这念想可以帮助奎林战胜恶魔,于是出门寄信的他离家越来越远了。
  因为这是在寄信途中才有的打算,所以哈罗德身上没有带任何东西,脚上仅有一双帆船鞋。“请告诉她,哈罗德·弗莱正在来看她的路上。她只要等着就好。因为我会来救她,知道吗?我会走过去,而她一定要好好活着。听清楚了吗?”与其说是一个承诺,不如说是一时的疯狂冲昏了头脑吧。这个疯狂的承诺,让所有人不能理解,当然,我也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哈罗德为了一个普通同事不辞辛劳,长途跋涉,不能理解没有好好爱自己家人的老男人竟然对另一个女人如此用心,其实,这是一种自私、一种狭隘,一种妇人之仁的无理取闹。
  一开始,哈罗德确实信誓旦旦,然而从英格兰南端到北端,627里,我想,一般人不会如此,抛下妻子,为了一个老同事,为了让她战胜恶魔,步行去见一面。但是,哈罗德不是我们,他没有想太多,他只是想让他的老朋友活下来。
  他走过原野,经过山脉,他的脚流血、化脓,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拒绝了人们的好心搭载。但是接受了一些必要的物品,比如指南针、地图、植物百科。他也住在旅馆里。可是遇到他的人为他的勇气欢呼,却没有人真正的理解和赞成他的做法。
  在他确实快走不下去的时候,他又一次打电话去医院,护士说奎妮听说有人要走路去看她,原本等待死亡的她变得眼里有了光,有了期待。又一次鼓舞了哈罗德,因为在英格兰的另一端,那个人还等着他,或许说是一个生命还因为他的行为而延续着。
  后来,哈罗德把钱包寄回了家,把其他的东西送给别人,也不住在旅馆,而是住在野外,甚至吃野生东西,更甚者,去垃圾池翻东西吃。似乎这样会更加虔诚,尽管他不是教徒。
  在我们眼里,这似乎是不可理喻的,可是,哈罗德坚信,他走得越久,奎妮就会活得越久。读到小说后半部分,我慢慢被哈罗德那份虔诚打动,慢慢理解他,六十五岁的他,一生波澜不惊,唯一的儿子也将生命定格在那个人生最美的年纪。他心里的痛不为人知,连同他的妻子也不能理解他。有的时候,在那些文字里,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老人,就这样呈现在我的眼前:他头发脏得打结,散发臭味,衣服破破烂烂的,脚上那双鞋子,张着大嘴巴,似乎是呼吸旷野的空气。当这些文字规则地排列,渗透的情感,足以令心灵颤动。
  慢慢地,一只小狗,一个人,一群人加入了朝圣,尔后也都离他而去,然而,原来反对他的行为的妻子,却在后来选择了支持他,鼓励他。直到完成了朝圣。然而,奎妮脑袋上的肿瘤已经如一个小脑袋,她到了生命的尽头了。哈罗德一路上买的礼物让她开心,更开心的确是她等的人终于来了,她离开时,是幸福的。
  哈罗德最终也没帮助奎妮战胜病魔,可是,和他貌合神离二十年的妻子却来到贝克里,他们回忆过去,携手欢笑。这一切都是因为信念,是这一次朝圣,让奎妮幸福地离去,让破裂的的情感重新愈合。谁说不是呢?很多时候,因为我们身在其中,所以无法看清楚婚姻,或者是情感的模样,我们看到冰山一角,却以为这是整座冰山的模样,在生活中,我们如同盲人摸象。然而,当自己也站到远处时,才看清楚来时的路,看清楚情感里彼此的模样。所以,哈罗德这一次朝圣,解救了三个人。
 
《一个人的朝圣》之反思人生
 
  从小接触的思想告诉我,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家人负责人,有了家以后,不能放纵自己,不能再我行我素,凡事想着家人。然而,在读了本书以后,我竟然不憎恶哈罗德,反而敬佩他,敬佩他的勇敢,敬佩他的大爱。
  哈罗德,中年丧子,儿子自杀后,便与妻子貌合神离。而他的妻子却每一天都和“儿子”说话,似乎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却唯独不理哈罗德。直到文章结尾,才交代了二十年前奎妮离开的原因,是为哈罗德背了黑锅,可是,哈罗德却一直不知道这件事,我似乎也明白了他的妻子莫琳为什么并没有阻止他,尽管也不支持。
  哈罗德在工作上似乎没有什么建树,平凡到退休都那么风平浪静。那天收到奎妮的信,他出于礼貌写了回信,原本只是想要寄了信就回家,可是,抬起脚那一刻开始,他就没有回头。在加油站,小姑娘给了他启示,于是,他也想救他的朋友。
  一路上,有原野,有高山。他却开始思考:“那么,我是谁?”他的儿子还在的时候,他没有和儿子好好说过话,那一次儿子戴维差点溺死,他也没有赶快去救戴维。家里的事,他似乎都没有做好过,他开始思考他是谁,对于亲人,他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于是,他开始回忆母亲离开的情形,回忆初次遇到莫琳的情形,家里迎来小生命戴维的情形。毫无疑问,他有过痛苦,也有很多幸福的瞬间。他开始后悔没有允许戴维养一只狗,后悔对莫琳的厌恶。
  当旷野的风吹过他的胸膛、当他淋着雨、当他饥饿的时候,他想念莫琳的好,想念逝去的一切美好。他在用信念救治奎妮,其实也是救治自己。
  当有人注意到这个邋遢的,脏兮兮的老头,当人们知道有一个朝圣者,人们猜测他与奎妮的过去,猜测哈罗德的别有用心,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加入了朝圣。当然,最后,他们都如意了,可是没有人知道哈罗德朝圣真正的用意。他似乎是在报恩,那些共事的日子,是奎妮的陪伴,让他的工作不至于枯燥,他也确定并不是同谣言所说的那样,奎妮才离开的,他相信奎妮是一个正直的人。
  离出发点越远,他就越是觉得他应该爱家人,爱朋友。于是,一路上,他把妻子可能会喜欢的东西,都买了寄回家,也买了奎妮会喜欢的东西,准备亲自带给她。
  而一开始似乎发疯的莫琳,也慢慢接受哈罗德的行为,并且鼓励他前行。因为她也在反思,把以前的照片都摊开,他看到了哈罗德和戴维相处时的笑容,他似乎从那些丧子之痛中走出来,重新认识哈罗德。其实,哈罗德还是爱戴维的,面对那些埋怨,哈罗德没有说什么。曾经埋怨哈罗德没有赶快去水里救儿子,可是再想想自己,自己不也是没动吗?不也只是在远处歇斯底里吗?所以,莫琳在哈罗德离去的日子里,慢慢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自己的感情。
  当哈罗德到了贝里克,莫琳听了加油站小女孩的建议,驾车去见哈罗德,他们似乎重新认识了彼此,一起回忆那些美好的时光,一起开怀大笑。
  尽管最终奎妮去世了,可是离去时幸福的样子,是如此满足,终究令人感动。而让我感动的是,多年貌合神离的夫妻,再一次相拥,灵魂再一次相遇,他们笑了,我哭了,因为感动。
  或许,快餐式的生活,让我们慢慢迷失在灯红酒绿中,慢慢在城市的霓虹里忘记自己是谁,忘记最初为什么出发。
  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如哈罗德一样静下心来反思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中的自己,身上都有哪些缺点,是否应该改正,是否应该弥补。
  亲人、朋友于我们的意义,以及责任,或许我们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无论生活是否如意,也应该停下脚步,静下心,想想过去,想想最初那份单纯,给亲人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分理解与支持。
  哈罗德与莫琳丢失的二十年,是否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回呢?这或许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到这里,我也想起了如同传奇一样的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他们也是如此地包容彼此,爱护彼此,终于成了让人羡慕的伉俪。如此的例子并不少,相似的或许都是理解与包容,而不是抱怨,歇斯底里。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交谈,那些似曾相识的话语却如同醍醐灌顶,让车水马龙的烦躁,都淡去,散去。只愿留一个无暇的笑意,给最亲的人。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去抱怨,不要去责备,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没有什么比陪伴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和睦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