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3-11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作者: 时间:2020-03-11 阅读:155


 (上接1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振信心,鼓足干劲。”镇远县扶贫办主任袁仁超说,接下来,我们不仅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还要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要求,纵深推进中药材天麻、花椒、辣椒、烤烟等重点产业,大力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党建+党支部+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全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为坚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支撑。    
  “我们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持续帮扶中巩固脱贫成果。”水城县扶贫局局长朱勋波表示,水城县将持续做好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要求驻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定期进行入户走访,随时了解掌握情况,一旦发现有返贫和致贫风险立即报告,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帮扶。特别是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要因户因人采取措施进行帮扶,并纳入台账进行跟踪监测,确保不发生返贫致贫,让所有已脱贫的群众都稳定住、巩固好。
  通过电视收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册亨县岩架镇洛王村坝休组村民罗福辉感慨颇多。过去,罗福辉因为缺乏发展资金,母亲年迈多病,又要供三个孩子上学,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2015年,当地政府力推糯米蕉产业。罗福辉和4位村民一拍即合,共同成立合作社种起了糯米蕉,从曾经的贫困户一举变身致富带头人,建起了两层楼房,开上了小轿车。“我家虽然已经脱贫,但脱贫不脱政策,党委、政府依然帮助我们大力发展产业,日子越过越好。”罗福辉说,他将继续努力发展好产业,把自家日子过好的同时,带领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
  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碧江区老麻糖村发展步伐不停歇。“通过近几年发展,产业已实现贫困户全覆盖,更多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创业,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老麻糖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军说,自去年以来,老麻塘村在资金、政策、技术、人力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该村白水贡米、中药材(菊花)和冷凉蔬菜等产业均已实现产业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目前,老麻糖村正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再接再厉 振兴乡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广大干部群众而言,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需要再接再厉、接续奋斗,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对刚刚实现贫困县整体出列的革命老区遵义来说非常及时、非常重要,是遵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遵循,为遵义如何提升脱贫成效指明了方向。”遵义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程劲松说,遵义虽然在全省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但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满足于摘帽,更不能止于摘帽。在坚持机构不撤、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力度不减,持续打好精准脱贫基础性工作、产业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组织建设六大“脱贫巩固提升战”的同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此,遵义市出台了《中共遵义市委关于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升级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就是要以“四不摘”为统揽,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再出发为抓手,以乡村全面振兴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新胜利。
  贵安新区马场镇党委副书记朱云宇表示,马场镇将积极学习“三变”改革成功经验,盘活农村资源,充分发挥产业能人、专业合作社、龙头公司的带头作用,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等模式,推进产业革命,鼓励支持群众发展辣椒、食用菌、精品果蔬、生态畜禽产业,促进农业优化转型升级,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门路。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产业旺起来,乡村靓起来,农民生活富起来,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贵安样板。
  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后,大方鼎新生物科技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杨臣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信心倍增。今年,基地计划生产100万棒食用菌,产值达600万元。目前,已获得海南、北京、福建等地客商的认可,并签订长期生产与销售合同。下一步,基地将加大种植栽培规模,在产品研发、精加工和包装等方面加大技术改进,实现品种多样化,争取把大方鼎新生物这个绿色菜篮子品牌打出去。”转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