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3-23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追梦

作者:况清 时间:2020-03-23 阅读:202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追梦
——记石门乡扶贫工作站工作员李丽丽
通讯员 况清


正在办公室工作的李丽丽

  “要不是现在腿脚不方便,我现在都到村上去了。”左脚骨裂,打上石膏的李丽丽坐在办公桌旁说。在李丽丽看来,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只有深入群众家中,才能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
  李丽丽,石门乡扶贫工作站的一名工作员,今年27岁的她出生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大学就读于贵州遵义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定留在贵州,背井离乡来到了距家1000多公里的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石门乡,开启了她“不是一辈子,可也不是一阵子”的崭新人生。
  石门乡地处云贵两省交界地带,全乡140.59平方公里,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山高谷深,地广人稀。5670户21102人口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山的褶皱里,其中有2188户9930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着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存在问题短板,打好脱贫攻坚最后歼灭战,成为了每一个石门儿女的共同心愿。
  今年3月4日这天,李丽丽结对帮扶的贫困户生了小孩不久,答应要带贫困户去给小孩上户口的她,在路上把脚摔伤了,可她却坚持当天一定要把上户口这事给办了。“只有抓紧时间把户口上了,才能及时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给交上,补齐医疗保障短板。”她强忍着疼痛带贫困户把小孩户口上了。
  在石门乡工作这三年多时间里,李丽丽一共结对帮扶过32户贫困户。“一开始,习惯说普通话的她很难和老百姓交流,下队过程中,时常要随身带个‘翻译’。”她的同事冯芬说。
  为了尽快融入到群众中去,李丽丽随时随地抓住一切和当地群众交流的机会,跟着他们学说当地方言以及常用的少数民族语言。经过长时间地努力,现在她完全可以与当地老百姓“零障碍”交流,不仔细听,都听不出来她是个外乡人。
  石门乡团结村三组的张恩富,是村里多年的贫困户,也是李丽丽2019年的结对帮扶对象。“第一次到他家,墙面黑魆魆的,屋里乱七八糟,脚都下不去。”在李丽丽的记忆里,这一户人家让她印象最深。脱贫先脱脏,除了想办法增加张恩富家的收入外,彻底改变他家室内外卫生成了李丽丽给自己定下的一个目标。于是,李丽丽每次到张恩富家走访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做思想工作,让他把家里的环境卫生打扫干净。
  “李干部,是真心为了我好,她不嫌弃我脏,经常来看我,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有时还和我一起扫地擦桌子,我不能对不起人家。”张恩富说。心怀感恩之心的他,在李丽丽的鼓励帮扶下,自己动手把原本黑魆魆的墙面粉刷了,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利用政府给的12000元产业帮扶资金和相关帮扶项目买了2头牛,养了26桶蜂,收入一点一点地增加,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在扶贫路上,帮助群众申请危房改造项目,扶贫小额贷款,辅导留守儿童做作业、帮助老人打扫环境卫生,想方设法给无法外出的年轻人联系本地务工机会......成了李丽丽的工作常态,并得到群众的一致称赞。除此之外,她还主要负责全乡扶贫项目方案的撰写、项目档案资料收集等工作,一直以来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勤勉工作、默默奉献。
  “刚来到石门的时候,有很多方面都不习惯,听不懂当地的语言,吃不惯当地的饭菜。”李丽丽口中一边“抱怨”,却又一边认真地敲着键盘和笔者搭话,“虽然脚受伤了,但手没受伤,还能工作。”自信乐观的她宛如春日里的暖阳,温暖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谈及未来,李丽丽这样说道:“虽然从老家到石门有1000多公里路,一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去,但我不后悔来到这里,我想让自己的青春扎根一次、成长一次、奉献一次,用自己的一点付出,守护这方‘净土’”。
  如今,在石门乡,不知还有多少像李丽丽一样在基层的扶贫干部,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短暂的青春发光,正是因为她们的存在,一个个贫瘠的山村在变,一个个贫瘠的灵魂也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