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3-24

银光村的“领头羊”

作者:威宁融媒记者 李继航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时间:2020-03-24 阅读:187


 银光村的“领头羊”
——雪山镇银光村第一书记卢春龙驻村工作小记
威宁融媒记者  李继航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卢春龙,一个阳光的“80”后,2019年6月从雪山镇农业服务中心下派到银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270多天,在他的带领下,银光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支部变身:从涣散到坚强有力
 
  “以前大家都是各干各的,没事就不去活动室,做起事来总感觉没有头绪。”在银光村工作多年的村干部王太全说,过去由于村组织涣散,事务繁杂,在去年6月,原先的村支书和村主任相继辞职。
  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银光村作为雪山镇最大的一个村,总面积27.16平方公里,有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等多个民族共887户3991人,人口多,民族结构复杂,卢春龙深知,要管理好银光村,村党支部必须要强起来。
  驻村后,卢春龙与村支两委干部商量后建立健全了村“两委”各项制度,改进了工作方法。根据雪山镇政府的安排,严格村干部上下班考勤制度,要求驻村干部必须吃住在村,每天安排人员24小时轮班,及时解决村民的问题。通过抓党建、聚人心,激发了村两委班子活力,大家一改昔日懒散的工作作风,每个人都变身成“拼命三郎”。
  “卢书记是一个急性子,只要确定了的事一定要做到,看他这么拼,我们也有了干劲。”王太全说。
 
走访排查:精准掌握村情民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银光村887户3991人,今年还有32户112人要脱贫。
  谈及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卢春龙说:“眼下任务还很艰巨,要补齐脱贫攻坚短板,走访的必要性非常大,要到农户家里去,摸清楚他们的情况,找到致贫‘症结’,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卢春龙花了3个月的时间,带领村干部走遍了银光村的9个村民小组,每一家的情况都摸得清清楚楚,把每一户群众的家庭状况、实际困难一笔一笔地写进本子里,记在心坎儿上。
 
产业转型: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平均海拔2132米的银光村耕地面积有17112亩,高海拔,强日照,非常适合一膜马铃薯的生长,但过去,村民们一直习惯种植传统低效农作物,广种薄收。
  2019年,银光村种植了一膜马铃薯4000亩,效益不错,全村群众共增收了800余万元。今年银光村计划新增2000余亩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在全村种植11000亩。但是,要让老百姓接受新的种植技术,必须给他们算好收入帐,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们种的是早熟品种,要比传统化种植的马铃薯一亩增产1000斤以上,也能卖个好价钱,它要提前上市。”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这句话便成了卢春龙上门老百姓和开群众会的口头禅,经过三番五次的动员,村民们终于认可了他的这番苦心。
  今年在政府提供马铃薯种和地膜的优惠政策下,银光村村民卢云姐把家里的30亩土地以及租来的10亩土地全部换成一膜马铃薯种植,一口气种下这么多,卢云姐心里一直担心成本会比往年的高,但种下来后,卢云姐发现,覆膜有效阻断了杂草的生长,还能保持水分,40亩一膜马铃薯种植的成本不但没有增高,自己还乐得清闲,不用费力除草。
  相比卢云姐的略有顾忌,56岁的村民罗忠全去年就吃了亏,按照以往的惯例,他还是种上10亩传统马铃薯,但由于种植方法落后,加上去年天气干旱,10亩马铃薯,才勉强够吃。今年,在村支两委的动员下,老罗二话不说,全部种植一膜马铃薯。
  “今年种一膜马铃薯的面积比去年多了三分之一,有了收入,大家都高兴。”罗忠全说。
  眼下,沿着银光村的公路一线行走,一片片已覆膜的马铃薯连片分布在田间地头,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散发着勃勃生机。目前,全村一膜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1000亩,加上部分零散种植,全村马铃薯种植达15000亩。
  “我们村有养牛村民747户,共养牛1850头,等到6月马铃薯采收结束后,还能种牧草,增加他们的收入。”对于下一步村里的产业发展,卢春龙已早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