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3-25

“逆行的天使,武汉人民感谢你们”

作者:    时间:2020-03-25 阅读:147


 (上接1版)寒风从敞开的大门呼呼灌入……
  忙!“雾气覆盖了护目镜,只能从水滴之间隐约辨别物品、病人和方向。”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长陈亚记得,第一夜,穿着沉重的防护服,她一个人艰难地挪动一百多斤重的氧气瓶,蚂蚁搬家般一趟又一趟为患者领取物品……
  累!第一次长时间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很多队员被勒得头晕,恶心想吐时,只能深吸一口气……
 
倾情奉献 一往无前
 
  方舱医院是一个新生事物,护理工作没有模板可以借鉴和参考。
  “等、靠、要”不是贵州队的风格,不是贵州人的性格!要尽所能创造条件上!身着白色战袍,穿梭在356个床位中间,没有一名白衣战士退缩。
  “我们初进方舱时,是病人士气处于最低谷的时期,病人需要治疗,也需要有人在身边支持、鼓劲。”贵州护理队领队、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刘辉说,“我们来了,就是要发扬‘贵州精神’,不仅要克服一切困难把患者治疗好,更要像对待亲人一样把患者照护好。”
  有1600张床位江汉方舱医院,是武汉市开舱最早,累计收治、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无数“硬仗”就埋伏在战胜病魔的路上。
  听到分诊台有人晕倒,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护士吴金融和修文县人民医院护士刘文第一时间大步冲向门口。
  虽然数层手套让手指的感觉不再灵敏,口罩阻碍了呼吸,也要用尽全身力气支撑、按压、控制节奏。
  连续30分钟,3000多次的胸外按压让身高1米8的吴金融差点虚脱,防护服因为汗水紧紧贴在身上,护目镜底积了一汪水……
  采集咽拭子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踩着刀尖“逆行”。队员的面部离患者口、鼻非常近,甚至只有五六厘米。
  “最多的一次,我采集了80个标本,整个面屏已几乎看不清。”张碧霞是安顺市中医院医院最早交请战书的人,“我作为小组长,作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队员,我先上,带头上。”
  “虽然危险,但这是病人获得战胜病毒信心的关键!”台江县人民医院护理组长杨胜楠与队友镇远县人民医院护士涂俊宁一个早上就采集了166份标本,尽管累得直不起腰,也咬牙坚持,绝不能出一例差错。
  在贵州护理队全体队员艰苦努力工作下,爱和温暖在方舱里悄然蔓延。
  44天里,贵州护理队收到病人送来的157封感谢信和18面锦旗。
  字虽短,情却长。每一封感谢信,每一面锦旗,字里行间都镌刻着同舟共济的浓浓情意。

守望相助 共克时艰
 
  满怀火热的贵州精神,贵州护理队员脸上的每一道勒痕,淌下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全力以赴,都缩短着向胜利挺进的距离。
  从2月6日至3月6日,一个月的方舱战“疫”,贵州护理队在江汉方舱医院总计收治患者449人。
  送走的279名痊愈患者中,有因在方舱读书走红的“清流哥,有用画笔记录方舱日常的高考美术生,还有江汉方舱第1000名出院患者“云彩哥”。
  “贵州队,好样的!”
  谈起贵州护理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不由竖起大拇指。“在这次疫情战斗中,贵州派出的医疗队首批进驻江汉方舱,在条件不完善,病人数量多的情况下,不仅承担了大量的救治护理工作,而且是高质量地开展工作。”
  艰苦卓绝的付出,让贵州护理队成为贵州省唯一一支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的队伍。
  “我们终于帮武汉把这个寒冬熬过去了。”
  离别之际,队员们默默望向车窗外,每个人都想记下目力所及的风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他们40多天来第一次看清武汉的模样。
  如同武汉市写给贵州医疗队的致谢信,山川相连,情谊依旧,队员们默默在心中许下心愿:武汉,我们一定会再见,那时,我会看到你最美的样子。(转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