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3-26

金斗镇坪子村筑牢党支部堡垒 “三力”齐发促脱贫

作者:刘军林 宋自成 苏远粉 时间:2020-03-26 阅读:190


   金斗镇坪子村是深度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户423人,全村产业基础薄弱,群众收入单一。为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坪子村党支部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用好用活各级挂牌督战契机,向上借力、自身发力、向下聚力,“三力”齐发找准找实发展短板,理清理顺发展思路,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体化运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了产业调整、脱贫攻坚、形象提升“三管齐下”。
 
“向上借力”夯实发展基础
 
  向督战队伍借力。今年以来,坪子村先后接受省、市、县专项督战、巡回督战4次,督战反馈脱贫形象、饮水安全保障、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16个,目前已整改15个,1个正在整改中。结合各级督战发现问题,强化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扎实开展“走出去”和“引进来”培训。2020年,已邀请市县督战队成员到村指导培训2次,到其他村调研学习3次,组织“两委一队三个人”、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等开展业务培训88人次,深入蔬菜基地调研26次。
  向龙头企业借力。积极争取毕节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帮扶和支持,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着力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村合作社与市农投公司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9月,启动实施200亩莴笋种植项目,预计总投资40万元,市农投公司提供资金、育苗、技术、销售等要素支持,合作社负责发动群众、流转土地、组织劳动力、日常管护等。目前已落实土地流转费、劳务费、农用物资等33万元,其中流转费、劳务费19.4万元。贫困户直接受益49人次,人均增收2500元。
  向帮扶干部借力。以“大党建”为统领,统筹运用好市、县、乡三级下沉帮扶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快速反应会商机制,聚焦各级督战队深入村组督战发现问题,对需要上下联动、协调整改的,积极发挥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的作用,推动力量下沉到产业链、村民组,出实招、办实事,做到干部到位、群众满意。目前,已争取市、县有关部门落实帮扶资金58万元,协调处理各类短板问题138个。
 
“自身发力”补齐发展短板
 
  向问题查摆发力。坪子村坚持问题导向,结合省、市、县在挂牌督战、调研督查、专项督导、成效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实事求是,深入查找在“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善作善成”和基层组织方面存在的自身突出问题,分级分类建立问题台帐,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压实整改责任,抓好整改落实,做到即查即改、立查立改、边查边改。目前,形成产业发展问题清单6条,建立问题整改台账4个,疏理各类问题32个,整改问题28个。
  向补齐短板发力。坚持不等不靠,深入排查“3+1”保障到位情况,着力补齐贫困户在住房、医疗、饮水安全,以及“三化”、脱贫形象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全力保障已脱贫贫困户“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零问题,当年脱贫家庭如期出列,剩余贫困户稳步脱贫。2019年,全村累计落实补短板、提形象资金14.7万元,惠及贫困户32户、非贫困户13户,实现17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向产业调整发力。坚持“以产业促脱贫、以脱贫促产业”的思路,结合实际制定了“三个千亩”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其中由村合作社负责1000亩的蔬菜种植项目,即:在前期流转200亩种植蔬菜的基础上,组织发动群众种植400亩左右的辣椒和芸豆等替代性高效作物,无偿利用光伏发电项目流转的土地种植400亩左右的西兰花,全面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目前,在村党支部引领下,积极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组织动员群众调减低效作物种植,落实辣椒、芸豆等种植品种,启动了400亩西兰花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正在进行翻土和落实供电、供水灌溉等设施,预计4月份完成种植任务。

“向下聚力”激发内生动力
 
  向筑牢堡垒聚力。坪子村落实主体责任和工作责任,对照县委创新推进新时代党支部党建提质、组织提力“双提工程”改革工作要求,以实现组织设置好、支部班子好、队伍素质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六好”党支部创建目标,切实开展服务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村22名党员中,50岁以下党员15名,积极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及合作社发展,带动81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现有积极分子6名,预备党员2名。
  向创收致富聚力。着力强化产业选择、合作社运营、产品销售等方面知识,村党支部将全村贫困户和部分致富带头人吸收加入村合作社,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管理运行。在理事会领导下成立劳务组,优先安排贫困户参与蔬菜基地翻土、起垄、覆膜、移栽及管护等,确保贫困户收益占总投资的70%以上。建立“5311”利益联接机制,将合作社盈利收入的50%作为贫困户发展资金,30%用于扶持边缘户、低保户等提升形象,10%作为村集体提留,10%作为管理经费。
  向乡村治理聚力。积极谋划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工作,打破不劳而获的传统分红模式,将按劳分配原则引入合作社盈利分配环节,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全村公益性事务,鼓励群众主动提升脱贫形象和参与乡村文明整治,推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努力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已动员15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全村环境卫生整治和蔬菜基地日常管护,通过村合作社发展资金,每人每月在原享受的公益性岗位待遇的基础上,可提高收入3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