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
作者: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刚 时间:2020-03-26 阅读:209
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
——民生实事筑梦“幸福贵州”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刚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办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民生实事,多年来贵州一以贯之。
2019年贵州“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众多民生项目落地开花,“民生三感”持续增强。
2020年贵州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以赴惠民生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越要履行好政府保基本职责,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这是贵州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的郑重承诺。
稳就业增收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贵州20余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为早谋划、早决策、早部署,贵州在全国率先推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提出围绕全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脱贫攻坚主战场,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农村产业革命和面向基层一线就业创业,大家纷纷表示:这场“及时雨”来得真好!
定制包车、开通外出务工人员专列、包机返岗……连日来,贵州劳务输出“动作频繁”。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贵州一方面积极对接东部对口帮扶城市用工需求,加强用工单位和农民工双向对接;另一方面积极与广东、浙江、福建等7个用工大省建立省际沟通对接机制,优先安排农民工、优先推荐贫困劳动力返岗、上岗。
3月11日,黔西县锦绣街道60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接受完信息登记、体温检测、消毒等流程后,坐上了开往深圳的农民工返岗专用车。
3月12日,六盘水85名务工人员乘坐飞机赴大连就业,钟山区南开乡犀牛村村民侯望是其中的“90后”,此行他将到大连的一家鞋厂上班,每月工资有4000多元。
饭碗更稳,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贵州城镇新增就业78.49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26.9万人。
因病致贫的谢关云是紫云自治县浪风关国有林场的护林员,有了稳定的收入后,谢关云不仅脱了贫,生活也开始“滋润”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都有些长胖了”。
2020年贵州“十件民生实事”提出,将新聘、续聘生态护林员15.2万名,对40万贫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万人。
让更多人有活干有钱赚,贵州有信心、有底气也有能力、有条件保障就业稳定。
“三保障”暖心窝
贵州把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四场硬仗”之一,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看病难”到“云就医”,从“茅草房”到“砖瓦房”,一系列的民生关切变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易感知、得实惠的民生福祉。
教育兴则贵州兴,教育强则贵州强。贵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作为最长远的民生,“勒紧裤带”搞好教育。
“十二五”以来贵州教育总投入6600余亿元,持续压缩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6%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新增教师38.5万人,“特岗计划”累计招聘特岗教师近10万人,“国培计划”培训教师40万人。
让更多人能上学。“四项教育突破”、教育“9+3”计划、中职“百校大战”“新两基”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在贵州落地落实。
让更多人上好学。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率先为所有乡村中小学配备校医;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贵州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