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3-30

打出“组合拳” 聚力“收官战”

作者:董磊磊 时间:2020-03-30 阅读:182


打出“组合拳”  聚力“收官战”
——威宁县委组织部下沉干部到大街乡营中村开展“百日攻坚”侧记
通讯员 董磊磊



环境卫生整治现场

 
  连日来,威宁县委组织部帮扶大街乡营中村“百日攻坚”工作队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打好“访、查、改”组合拳,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开好头、起好步。
  “自3月18日全县启动‘百日攻坚’以来,部里的帮扶干部放弃周末休息,21日全部到岗到位。”谈起“百日攻坚”开展情况,攻坚队帮扶干部陶婷充满紧迫感的同时也流露出此战必胜的自信。
  据了解,大街乡营中村现有650户271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0%,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31户96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0.5%降至1%。面对脱贫攻坚“最后一群人”,也就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中的硬骨头”,攻坚队从三个方面入手,打出攻坚组合拳,聚力脱贫收官战。
  量化“访”,构建量化评分体系。建立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指标打分体系,列出加分减分项目,根据综合得分排出贫困户名次,排出问题优先顺序。量化评分、逐项摸排、挨个解决,让贫困情况进一步数据化、清晰化、精准化,改变过去“看着环境填、盯着着群众问、照着表册改”的被动走访模式。
  “通过量化式走访,做到了工作流程精准、信息汇总精准、问题清单精准、措施对策精准。整个村的脱贫情况只需一张电子表格就全部汇总,今后需要什么信息,直接从里面提取就行。”据攻坚帮扶干部吴芬介绍,信息评分量化后,可以让帮扶干部从繁重的表册中解脱出来,省出更多的时间去解决现实问题。
  集中“查”,充分整合攻坚力量。组织部攻坚队到位后,随即组织营中村村两委、驻村下沉干部、小组长召开攻坚部署会,确定了“个人排查+集体包保”的攻坚模式,帮扶干部针对自己帮扶对象进行走访排查,问题汇总后,根据量化评分的轻重缓急、优先顺序,开展集体攻坚,充分整合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村内能解决消化的问题,村内直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列出对策建议,集中上报,提出攻坚措施,给出“选择题”,避免“问答题”。
  “下来第一天,我们就确立了‘步伐统一、行动一致、吹糠见米、力求实效’的工作基调。”攻坚工作组组长占艳红说, “贫困群众一个都不能落下,帮扶干部一个也不能掉队。”为了帮助大家尽早进入工作状态,感受集体力量,3月25日,营中村村两委、驻村下沉干部、帮扶干部、十大员全体出动,针对村公所周边、进村主干道来了一次集体大扫除活动。
  切实“改”,完善攻坚制度机制。“访”和“查”是手段,“改”才是目的。为了真正做到“访得清楚、查得透彻、改得到位”,营中村帮扶攻坚队,结合队伍情况和营中村工作实际,确立“日查访、周调度、白天干、晚上学”工作思路。建立学习制度,要求全体干部将访、查、学、改相结合,每周开展两次集中学习和讨论。建立信息“随访随报”制度,通过“百日攻坚”工作群,现场反馈信息、现场收集汇总、现场处理问题。建立困难群众心连心制度,要求帮扶干部在走和看的同时,搭把手、出点汗,指导或帮助困群众打扫卫生、修缮房屋、购买物资等,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帮扶温暖、改变脱贫形象和生活习惯。树立“补齐短板、长线发展,变‘包谷杆’为‘产业林’”的攻坚目标,将短线与长线相结合。
  “目前,我们重点在补齐短板,长期还是以产业调整为主,发挥营中村耕地多、土层厚、肥力好、日照长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营中村驻村干部王军认为,“改”的依托还是产业,这样脱贫攻坚才能“脱得了、稳得住、能发展、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