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旋转的笔尖上
作者:王钱军 时间:2020-03-31 阅读:268
回忆在旋转的笔尖上
——再读诗集《淡黄的温情》
王钱军
《淡黄的温情》是以我的笔名命名的第一部诗集,于2013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从2009-2013上半年的诗作里收录了现代诗歌107首,其中现代诗歌里包含1314行长诗“雪,爱你1314”部分(520)节选。这部诗集主要是情诗,其次是生了疾病后对生命的诸多感悟,对校园爱情的神秘向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对家乡那块黄土地的热爱,对亲朋好友的感恩,对底层生活的再度思考。
这本书出版那年,我大三。正值头脑发热,对诗歌有信仰。
人,一生当中都有一个信仰,对于诗歌,就是我用心用情的最终信仰。每当我静静地坐在黑虎山山巅仰望夜空时,就感觉那是故乡里最亲切的星星;每当我一次次陷入人性的深渊时,我希望用属于自己的文字来求得心灵上的寄托和慰藉;但当我深夜在38栋523宿舍把诗集《淡黄的温情》整理完时,心就像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也许喜欢文字的人也曾希望自己的文字落叶归根。
亲情,是每一个人难以逾越的坎,也是永恒的坎。我在《呵,我那不识字的母亲》一诗中说:一切,生存在废墟遭受苦难的经历/在落日斜照的那块血地里/已向我们挥手,作别/谁也不愿掀开那透着浑厚气息的梦/和回忆小时候那洒满脏水的荒坡地/母亲,是您用手心深深刻印的老茧/划尽了生命里最后一缕清香/只为儿女。父亲的散文诗,听起来是多么的悦耳,舒服,原来父亲的容颜印记了无数的岁月。《回家,突然想起远方的父亲》里:不,这些永远都不够/我要以光速般的疾驰,回家/回到家里,突然想起远方的父亲/涌动的泪水流了出来。《烛光里的外婆》里:烧熔,滴落在微微的烛光里/清晰地呈现出/一间破旧无比的农村废弃的土墙房,一位/被生活和厄运/折弯了腰的伟大不朽的乡村老人。记忆深处的外婆,从来不沾油,素菜素汤陪她一辈子,每一次回到家里都要去看外婆,现在的她,瘦弱无比,精神状态每况日下。
其实,爱情也好,友情也罢!现如今的社会条件下,谁都想拥有爱情,共建一个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恰如我在《借点爱给我》一诗里这样表达:跑去沙滩上/拾起一颗晶莹的贝壳,/扔进大海,/伴随着你借给我的那一丁点儿爱。还有,山东诗人徐殿龙老师这样评价:“我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彼此在今夜的香樟树下/江边枫叶,一起许下诺言。这是一首《那香樟树下的她》里面的句子,作者运用了优美的措词和臆想换位手法,我特别喜欢这些出彩的句子,如:迷离的眼神,含情脉脉/静谧海洋里的呼声。这是一首能够叩问心灵的小诗,可以看出笔者心思缜密、细腻,情感饱满诚挚。对“你”的惦恋时空隔不断。在诗意中静静地品味那种相思带来的美感,“穿越时光,只想听你的呼吸”。灵感的光芒永远滞留在心灵深处,那种美好的祝愿和思念,对“只想听你呼吸”的那种美好的期盼,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与生俱来的灵魂的颤动”。
也许是我的孤独,也许是我的寂寞,也许是我的多情,也许是我心中痛苦的你造就爱好文字的我;我站在狂风暴雨里寻找不到属于自己最纯真的爱情,我站在繁花似锦里搜索不出属于自己最卑微的情调;无奈,我只有在那些肮脏、冷落、绝望、酸楚、卑劣的世态里立于自己。雨中,若不是为了生活的异味;命里,若不是为了生活的污渍;我才不会爱上一直陪伴我成长的文字,也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的解脱自己,才能去找到诗歌的天地。
我梦想着有一天你能伴我一生,一起看尽云卷云舒,一起看尽世间冷漠!我在《放下》中写到:我要跳出你的重围/我要拼命地去寻找光明/我要让天上翱翔的鸟儿/看得见水里游的鱼儿/我要潇洒地去迎接一个崭新的太阳点/沉默了,放下感情的叶片吧!是的,我们想过飞鸟与鱼,也想过像飞鸟一样翱翔苍穹,鱼儿一样自由自在,游来游去。也许当我们学会放下所有的东西,才能够释怀。我们突击在青春前面/风从乡村的故土缓缓地吹起/雨轻飘飘地洒落在身上。这是我在《突击在青春前面》里面节选的诗句,它代表无数人的青春,奋斗的青春才是永恒的归宿。我曾经在《我的呼吸应该在大海》一诗中这样呼唤过一个时代的诗人,也这样自白过:我不是,一点也不是海子的附属/我不是,一点也不是大海的儿子/我是在大海边写诗的另外一个海子。
一个写作者的心中,爱国爱家,那是刻在他们骨子深处最好的印证。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安定的国。走进草海,去感受海的静谧/旭日从上帝山爬起,无数柳枝与海共舞/浓浓的乡景乡情,与谁同醉/是谁谱写一曲曲乡间的民歌/伫立在微风中感受绿树野草散发出的清香/瞬间春暖花开,温馨无限/条条乡间道路四通八达,片片绿色树林装扮家乡/心灵顿时感到倚天长剑划破天宇/爱祖国,更爱家乡。我在《爱祖国爱家乡》一诗中如是说。
我在《淡黄的温情》一书的后记里这样说过:虽然2009年11月在《当代教育》第四期上发表平生第一首爱情诗《放下》时,欣喜若狂。但是对一个爱好者而言,并不奢求以后的文字之路能够跨越。只想用我独特的方式把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一笔一笔的记下,深深地藏在诗歌里。步入大学后,我更加疯狂地爱上了诗歌,更加想表达自己的灵魂。真切地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一段成熟的感情,一段属于我自己的感情,就像用笔名淡黄的温情命名诗集一样。我心里深知一个80后会慢慢地在人群中消逝流走,也深知自己是一个落伍的人,但我一直在向内心发问,为何写诗?其实,大家都一样,我只是把对生活的再度思考、对爱情的另类表达、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对家乡的无比眷恋、对灵魂深处的触摸,用诗歌这种形式婉转悠扬地表达出来。我不去追求诗歌的最高艺术,也不知道诗歌的最高艺术是什么,也不怕有一天被这个时代彻底的遗忘。我只觉得诗歌是我生活中淡淡的浓缩,不想就这样轻易的被征服。每每读到“太阳刚模糊的张望大地时/站在高高的后山之巅/一切似乎像梦里”的时候,心里有一种痛楚的遐想,但又触及内心思索,心扉瞬间豁然。
一个人更好的活着,只要他用心用情用语言来表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那么我想,他就有可能靠近诗的国度,或者在诗的国度的边缘线上。再者,人生总会在美丽与丑恶、欢乐与痛苦、热闹与寂寥之间不断取舍。揪心的事物,应该用我们最纯最真的思想去挖掘和判断。徐老师在序言中说到:“诗歌也是最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模式。这就是诗歌的内容,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以平淡的叙述,不平淡的心绪,来表达和阐述人生、情感、爱情、生活的诸多感悟”。未来的路坎坎坷坷,我只想在自己的情感空间里,用属于自己最朴实的文字,洗濯我内心的杂芜,发出属于诗人的声音。
三月的风从心间,徐徐吹拂;四月的雨朝手指,缓缓划过;五月的花在梦里,慢慢绽放;六月的香经鼻里,阵阵扑起,我想这是个抽象的季节。当我跨越一座座城市时,映入眼帘的尽是:一幕幕青春伤痕的画面,当我抖动的手往桌子上握笔时,脑海里沉积的满是青春的伤痕;当我漫游到村庄的小溪边时,已是伤痕累累。
在诗的国度里,折一只美丽的船儿,满载了梦想与希望驶向神圣的殿堂,那里有我们永驻的青春,那里有我们青春奋斗的真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