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有思路 土中出“金银”
作者: 时间:2020-04-15 阅读:171
(上接1版)
建立奖补机制,整合利用各类项目资金340余万元,为合作社提供产业发展支持和补助群众购买农资。
在平原社区1600亩核心示范基地旁,夏家院组居民夏群香背着小孙子,正在栽种地膜马铃薯的承包地里套种花豆。夏群香一家9个人,4个劳动力外出务工了,她和丈夫赵英魁带着3个孙子在家。她家有20多亩土地,其中10亩流转给合作社经营,自种10多亩全部栽种地膜马铃薯,收获后就种植白萝卜或白菜。
么站镇今年已完成结构调整12万余亩,其中3个核心区共建农业产业园7.1万亩,辐射带动群众调整结构5万余亩。
政企协作 产销对接促“变现”
产业发展起来,就得找销路卖出去,才能让农产品“变现”、促进群众增收。
么站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进贵州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与晟瑞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按照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要求,成立平原社区晟瑞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为总社,带动其他16个村(社区)合作社充分把群众组织起来,实现抱团发展。
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各合作社已与贵州省金控集团、贵州省蔬菜物流集团两家企业签订8万亩收购协议,其中蔬菜2万亩、马铃薯6万亩。4月9日,镇党委、政府又与贵州大学洽谈校农结合有关事宜,拟将马铃薯、“三白”蔬菜推荐供应贵州大学食堂。
发展产业,群众与合作社(企业)双方都是受益者。谢定光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照当地自然条件,每年可产蔬菜3季,一亩地一季可生产3到4吨,平均每吨按700元计算,除去各项成本,预计每亩一年有4000元左右利润。据了解,由合作社总社及各村(社区)领办的基地,所得利润按贫困户70%、企业(合作社)20%、管理人员10%分红。同时,农户流转土地每年每亩有几百元的流转费收入,如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还有80元的务工费。
目前,该镇产业已覆盖8648户4.1万余人,其中贫困户2002户10190人。“我们调结构抓产业,就是落实党委主抓、党支部主责、党员主业要求,督促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把责任扛在肩上、履职在行动上、执行落实在群众增收上,以此带动群众致富、促进集体增收,全面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谢定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