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4-15

致富有思路 土中出“金银”

作者:毕节日报记者 刘瑾 王艳 龙艺 时间:2020-04-15 阅读:194


 致富有思路 土中出“金银”
——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见闻
毕节日报记者 刘瑾 王艳 龙艺
 

  4月8日,在威宁自治县么站镇万亩农业产业园第二核心区平原社区夏家院千亩示范基地,满山遍野的白色地膜犹如一场瑞雪,将大地装扮得银装素裹。白色地膜下,长势旺盛的早熟马铃薯和优质白萝卜苗破膜而出,生机勃勃。
  正在地头务工的村民泰正秀和赵长长,正娴熟地为白萝卜匀苗。她俩来自附近的草海镇同心村,从事蔬菜种植已有七八年了。泰正秀风趣地说:“我们是无师自通,现在都成技术工了。”
  平原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俊书介绍,眼前这片上千亩的基地,过去一直栽种传统作物。今年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由村党支部领办的社区晟瑞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过来栽种蔬菜,建立示范点,带动其他群众共同发展。
  “老板信得过我们的技术,就叫我们过来帮忙。我们虽然年纪大点,但干这些破膜、匀苗、补种之类的技术活,有些年轻人还拼不过我们!而且每天有80块钱的工钱,还管伙食。”泰正秀说。
  发展产业必须讲技术和科技含量,因为这里海拔相对较高,日照相对充足,昼夜温差大,覆盖地膜是为了保温、保肥、保水。么站镇党委书记谢定光说:“种萝卜蚀窝(缺苗)要补种,一窝多株要匀苗,保证每窝一株就行了,这样长出来的萝卜个头均匀、体型笔直光滑,市场卖相好。”
 
因地制宜 找准产业调结构
 
  调减低效作物种什么?什么产业最适合?
  去年10月份,么站镇党委、政府召集全镇干部职工及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充分听取大家发展产业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交通区位优势和群众发展意愿等因素,聚集体智慧,确定在全镇16个村(社区)谋划“一圈三线两坝区”产业发展规划及“6422113”的产业发展目标。
  举全镇之力调减低效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脱毒马铃薯、“三白”蔬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已成为全镇上下共识。从确定产业目标那天起,全镇宣传发动迅速进入高潮,镇中心的调频广播和各村(社区)大喇叭每天定时响起,干部职工进村入户讲政策、讲技术,让群众对“调减之后种什么,确定产业怎么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抓疫情防控和生产发展齐头并进,大喇叭发挥的作用太大了。”谢定光说,“全镇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发展同样没有落下。”
  “6422113”即发展马铃薯6万亩、养殖特色生猪和黑山羊4万头(只)、种植高山冷凉蔬菜2万亩、发展经果林2万亩,养殖能繁母牛1万头,种植中药材1万亩,发展烤烟3000亩的想法已变为现实。
  “全镇产业发展之所以有现在的规模,得益于各级政策资金扶持和群众大力支持,加上我们谋划早、行动快,才会有今天这种景象。”谢定光信心十足地说。
 
率先垂范 分片实施抓带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围绕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该镇在巩固好历年产业发展示范点基础上,明确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副镇长各领衔创办一个500亩以上特色示范点,其他班子成员各创建一个不低于100亩的示范点,达到创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片的目的。对照产业发展规划图斑,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任班子的6个产业发展专班,全程跟踪督促和开展技术服务。
  同时,成立由一名二级主任科员任组长,从农业服务中心、综治办、司法所等抽调骨干组成督查专班,巡回督促分片包线干部职工抓住农时推产业。
  镇纪委负责督促包保干部职工抓具体抓深入,将产业发展逐一落实到田间地块。(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