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3+1” 打赢歼灭战
作者: 时间:2020-04-24 阅读:196
(上接1版)
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是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重要举措,贵州省多渠道争取和统筹相关资金支持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对纳入2020年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工作实行分片分点包保挂帮督导,明确13名厅级干部紧盯14个重点县(区)挂帮督导,96名处级干部“一对一”紧盯96个建设项目包保挂帮督导,确保2020年6月30日前挂牌督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全面建设完成、8月底投入使用。
基本医疗有保障:
看病不再“贵远难” 远程医疗上水平
2019年,最让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大营镇党委书记陈凯开心的一件事,就是镇卫生院接生了49个小宝宝。这件在东部地区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在当地却是一个大新闻。在2018年8月1日乡镇卫生院新建之前,因为医疗水平不高,镇卫生院已经12年没有接生过一个宝宝了。
“村里有了卫生室真是方便,门诊室、观察室、药房样样都有,像伤风感冒这类小毛病,再也不用跑远路到乡里去了。”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水城县营盘乡罗多村村民李正昌对身边变化感受最深。
举全省之力推进健康扶贫,贵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群众看病就医的突出问题“寝食难安、感同身受”,努力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送到村民心坎上。
软硬件基础设施在变,诊疗水平也在跃升。通过艰苦努力,贵州省建成“内连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外接省内及发达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拥有2万余人远程医疗专业技术队伍。2019年,贵州建成1万个远程门诊,把远程医疗向村卫生室延伸。远程医疗“贵州模式”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充分肯定,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突破60万例次。
如今,贵州农村群众摆龙门阵、话家常,时常讲到看病不再“贵远难”。全省实现从缺医少药到健康贵州的跨越发展。
必须要让健康扶贫的成绩,经得起国家检查、经得起人民检验,保障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在4、5、6三个月窗口期,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开展了找问题、补短板行动,同时动员贫困户全员参加医保,加快行政村卫生室建设,推行村医轮流派驻制。
——在“9+3”挂牌督战区县,成立工作专班和工作队,实行统一编组、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统一时间,优化督战方式,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开展“地毯式”排查,建立工作台账,逐人逐村逐项逐机构过关,全面销号解决,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
——确保健康扶贫“三个三”全面达标。重点检查医疗技术人员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稳定优化贫困地区乡村医生队伍,落实好村医报酬,确保不再出现新的“空白点”。
——抓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制定工作方案、指定县域内大病专项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公示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及大病病种名单,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大病专项救治台账和销账,提升贫困群众知晓率。
——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做好4类慢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做到有签约协议、台账和服务记录,且服务规范。
——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重点推进医疗机构识别住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者身份,对需住院治疗的疑似贫困人口先执行政策。
住房安全有保障:
危房全改造 壮阔大迁徙
1200万!这是贵州已完成约3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惠及的总人数,规模接近于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88万!这是贵州“十三五”期间已经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的总人数,规模相当于冰岛全国总人口的5倍多。
这是史无前例的旧貌换新颜,这是波澜壮阔的世纪大迁徙!
房啊房,贵州农村群众之痛,脱贫攻坚拦路之虎!仅仅是几年前,“茅草房”这个词,还在贵州人心中萦绕。曾有网友这样评价:贵州的空气都是甜的,住的却是茅草房!
弹指一挥,换了人间。共产党一诺千金,上千万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坐落在贵州屋脊“韭菜坪”,住了30多年茅草房的村民陈大学得到危房改造资金,住进了整修一新的新房。他高兴地说:“过去遍地茅草房,地面拱包泥巴地,石头打穿草屋顶;如今家家住洋房,四海朋友上山来,米酒腊肉样样欢。”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户不漏才能不留遗憾。尽管贵州省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2019年度绩效评价获全国第一,但一场实事求是、自查问题补短板的拉网式行动,正在全省铺开。
印江杉树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对全镇各村群众进行全面排查,发现村民冉刚存在住房不保障,镇里按程序帮助他申报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织金县自强乡大冲村村支书杨益指经过走访排查,发现全村还有10户在环境卫生方面未达标,立即组织补齐短板。
精准找准问题,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通过入户走访、查阅资料、交流座谈等方式,深入分析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在政策把握、聚焦精准、工程进度、质量安全、资金管理等5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具体原因,建立整治台账、编制整治技术手册,出台整治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开展问题整改。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农村人畜混居环境整治都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单之内。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贵州将全面聚焦9+3县(区),充分利用贵州数字乡村住房保障APP系统,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全覆盖、零遗漏、户户见筛查排查,确保4月底前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过关验收。启动以县为单位的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数据档案整县验收,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数据档案进行逐户验收,针对危房改造质量不高、资金兑付不及时、挂牌标识不到位、建新房仍住危房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确保到户台账精准、危房鉴定精准、改造整治精准、补助资金精准、挂牌标识精准,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安居房”“放心房”,确保6月底前所有问题销号清零。
饮水安全有保障:
从此不再望天水 家家解放劳动力
“牛羊都喝矿泉水”的贵州,“吃水不用抬”曾是农村群众不敢奢望的梦想。
年均降雨量1200多毫米,水资源“富得流油”,但山多地少、石多土少、雨多库少,喀斯特地貌却让雨水在贵州大地“潇洒走一回”。“工程性缺水”这个贵州首创的词,很多人听到后觉得很新鲜。
一个水缸,一副木水桶,曾是水城县化乐镇凤凰村家家户户的“标配”,如今,拧开水龙头,就是纯净水。村里新建日处理1万方水厂一座,324公里管道,把甘甜的纯净水源源不断输送到千家万户。
2020年4月18日,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一把伞”马铃薯种植基地,每一条田垄下面,都铺设了一根滴灌带。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肖良宪告诉记者,不光人吃水不愁了,产业水也正在解决,40万亩蔬菜今年就能全部种下去,再过几年看,中国蔬菜“北有寿光南有威宁”肯定不是吹牛了!
有专家预计,贵州解决农村饮水问题,间接解放了数百万劳动力。
水利建设跨越发展的成绩,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时刻“遭遇”,贵州丝毫没有沾沾自喜,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快找问题、快补短板。
2020年1月中旬,贵州启动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各地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期间“人最多、水最少、需求大、要求高”的有利时机,克服疫情影响,按时完成了第一阶段摸排任务。3月28日,贵州召开全省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决战工作视频调度会,组建13支督战队(1支巡回督战队)1000人,对“9+3”县(区)304个乡(镇)4071个村6604个项目开展问题排查。
——路径确定:围绕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四项指标”,主攻“9+3”县(区),深挖细查,精准打击,逐个整改,确保6月底前全面完成扫尾工作。
——措施明确:按照见人、见事、见时间、见责任、见终端、见成效“六见”要求抓工作,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销号不收队。
——抓细整改。按照“八个必须”开展工作,必须建好整改台账、必须落实“一县一案”和“一村一策”、必须针对可能断水因素制订应急预案、必须保证水质安全、必须张贴饮水安全明白卡、必须推行计价计量用水、必须落实各项责任、必须抓好安全运营和管理。
……
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贵州党员干部在一线与群众一起熬战。走饿了有自带干粮,走累了就地而憩,哪里天黑哪里住,皮肤“白改黑”,头发“黑改白”。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毕节市政协副主席、威宁自治县县长陈波说,老百姓时常会说“做梦都没想到”,党员干部很感动。威宁的干部有一句口头禅:147梦。意思是每天工作14个小时,每周工作7天,每天梦里都是工作。有这样的好群众,有这么拼的党员干部,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决战决胜的战场上,贵州党员干部和群众肩并肩、梦同梦、心连心,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