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红光村:蔬菜产业为稳就业,促脱贫“加码”
作者: 时间:2020-04-30 阅读:199
威宁红光村:蔬菜产业为稳就业,促脱贫“加码”
记者 李健 张勤月
贵州毕节威宁县双龙镇红光村在距离县城7公里,海拔2000多米的山头上,这里曾主要种植低效玉米,2019年,通过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以及地势平坦的先天优势,红光村规划建设了6300亩蔬菜基地,发起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
走进双龙镇红光6300亩的蔬菜基地,放眼望去,横平竖直排列整齐的白色蔬菜地膜十分醒目,喷灌设施屹立在田间地头,半个月前种下去的白萝卜已经冒出了绿油油的新芽。双龙镇红光村村支书耿忠劝说:“我们品种比较多,有白菜、白萝卜、西兰花、莲花白、还有荷兰豆、还有紫皮大蒜,6000多亩全部连片。”
在威宁县,产业用水一直是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耿忠劝说,去年11月,威宁县农投公司为基地安装了喷灌系统,彻底解决了季节性缺水的难题。“红光村的地形地貌有一个特点,它基本上都是平的,25度以下的缓坡地,特点是不积水。现在水利设施已经跟上了,种出来的萝卜品质比较好,很受消费者喜爱。”
2017年,红光村正式出列,实现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当地实现脱贫的主要原因,如今,红光村还剩下24户78人未脱贫。如何解决这78人的脱贫问题,同时让劳动力能够稳定就业。去年7月,威宁县在红光村采取了县龙头公司+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以1000元每亩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了6300亩土地,规划蔬菜种植。耿忠劝说,这种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户顺利脱贫不成问题。“解决了我们最困难的两件事。第一就是产销对接,我们这个菜主要销往缅甸、广州、浙江,根本不愁销售。流转费县政府龙头公司出70%。合作社出30%的资金。本金除掉所得的利润60%归贫困户,2%归村社集体。3%给龙头公司的管理费用,35%给执行的合作社。”
这段时间,正是蔬菜基地最忙碌的时候,基地里,每天最多时有800多人务工,除了红光村本村村民,周边10多个乡镇的村民都有在基地务工。63岁的红光村村民李长本把家里的10多亩地都流转给了基地,老两口还每天在基地务工,年底还有分红,说起每年的收入,李长本笑着说。“现在比以前好多啦!光十多亩土地流转费用就可以收入一万多元。一年下来我们两个老人如果每天都上工,还能挣个两万多元。”(转自动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