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4-30

坚决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作者: 时间:2020-04-30 阅读:204


坚决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看威宁自治县实施农村产业革命的精准打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谢朝政 彭妲 刘蓝婴

暮春四月,草木勃发。站在海拔2600米的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村观农台上俯瞰,只见铺了地膜的大地“银装素裹”,正在抢种蔬菜的群众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正在弹奏春耕乐章。
  城郊的五里岗街道,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建设如火如荼,再有不到两个月时间,一期工程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全县蔬菜将在这里分拣、包装、打冷,运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火热的场面正是威宁冲刺90天,坚决摘掉贫困帽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全力落实省委主要领导调研指示精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抓紧补齐“3+1”短板,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打造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实施易地就业扶贫,破解群众生存难、发展难、就业难,坚决“啃下”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书写了脱贫攻坚精彩答卷。
 
  “三难”阻脱贫——生存难发展难就业难“三难”交织,群众过着苦日子
 
  地处乌蒙腹地的威宁,高海拔地区平坦坝子星罗棋布,群众脱贫致富路子相对较多。然而在牛栏江、可渡河、洛泽河“一江两河”流域低海拔地区,切割纵深,沟壑纵横,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土地破碎贫瘠,“种出来的包谷杆还不得人的腰杆高。” 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村民伍科起抬起手臂,比划出包谷杆的高度。
  “一江两河”流域是威宁最贫困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群众要么外出务工,要么守着几亩薄地苦熬日子。“难啊!”花果村副主任刘述参说,生存难、发展更难,如果不能外出,就业难上加难。
  2015年底,得益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威宁自治县决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的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经过四年奋战,截至目前,全县46565人乘着好政策的东风,搬离了生存困境,搬进了美好生活。新增的2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将于6月30日前后完成搬迁。
  对于搬出大山的群众,县里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就业工程,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实现了就业。但是对于50岁以上,没有文化、没有就业技能、进不了工厂、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来说,就业增收成了最大的难题。同样,居住在贫困山区,不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居住的地方没有条件发展产业,没有文化、一辈子只会种地的群众如何增收脱贫也是威宁脱贫攻坚面临的最大难题。
  对于这‘两类’人群来说,生存难发展难就业难‘三难’交织,是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他们的日子过得特别艰苦。”威宁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唐勇说。
 
  破解出“妙招”——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啃”硬骨头,群众找到好路子
 
  如何破解“三难”,“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彻底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2019年5月,省委主要领导到威宁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结合实际,提出了在交通便利、供水条件较好的坝区打造以“三白”为主的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通过组织贫困群众到基地易地务工,解决“两类”人群的发展和就业问题,破解他们的生存难题。
  发展以“三白”为主的蔬菜产业,最初威宁干部的信心不足,他们认为,蔬菜产业见效快,但是发展难。难在哪里?难在水利灌溉、排洪、产业路机耕道等配套基础设施欠缺,机械化程度不高。另外,由于冷链物流设施不足,蔬菜保鲜难,大进大出的交通条件仍然无法助推威宁蔬菜走进更远更大的市场。
  “困难困难,干就不难!干才有希望!干才有出路!”毕节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委书记肖发君鼓起干部群众士气,迅速落实省委主要领导调研指示精神。2019年6月,由威宁农投公司牵头,拉开了打造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的序幕。
  “我们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建起了7万亩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威宁农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一边发展蔬菜,一边整合涉农资金,不断完善灌溉、排洪、机耕道等配套基础设施,并在已建成投入运营的28个冷库的基础上,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