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5-06

党群心连心 共谱鱼水情

作者:李云侠 时间:2020-05-06 阅读:219


 党群心连心 共谱鱼水情
——县委党校倾情结对帮扶大街乡小记
记者 李云侠

  “快帮忙搬,这是高华村的烤火炉。这是大街社区的碗柜和菜刀……”
  日前,在大街乡政府门前的小广场上,在场的干部群众你搬个柜子我抬个沙发他端个脸盆……个个满面笑容,忙得热火朝天。
  原来,这是县委党校协同威宁青年商会会员企业——威宁县恒泰市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到大街乡开展“奉献爱心、助力脱贫”补短板物资捐赠活动。其中,县委党校向大街乡捐赠了162套床上用品、68个北京炉、382个凳子等价值共计12万元的补短板物资。威宁县恒泰市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向大街乡捐赠了133套沙发、60个碗柜、103个衣柜、75张饭桌等价值共计15万元的补短板物资,切实助力大街乡脱贫攻坚补短板工作。
  县委党校派驻大街乡高华村第一书记余顺朝激动地说:“这可帮我们村解决了大问题了,我们前几个月进村入户排查出来的困难群众家中的硬件短板基本都能够补齐了。”
  自结对帮扶大街乡以来,县委党校出人、出力、出物资。不仅派驻了一大批党员干部驻村工作,单位全体干部职工都与大街乡困难群众结成对子进行帮扶。
  脚步为亲,越走越亲。结对后,县委党校干部职工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和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安排部署,带着爱和责任深入群众家中,一次次走访问候,深入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家庭实际困难和自身脱贫措施,从生活上关心群众,从感情上融入群众,因户施策,建台账、补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与高华村困难群众袁朝明家结成对子的县委党校职工宋燕,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袁朝明家在生活上有困难,就先后买了米、油和茶叶送去。还叫上同事韩梅、宋尚国以及村上的帮扶干部一起到袁朝明家帮助打扫卫生,看到大家为了自家的事情如此上心,袁朝明也赶忙和大家一起打扫。此外,党校还筹资帮他家补齐了沙发、火炉、床、衣柜等物资。望着焕然一新的家,袁朝明竖起了大拇指,直说还是党的政策好,说到高兴处还唱起了《东方红》。
  这样的事在县委党校干部职工和他们的结对帮扶群众之中并非个例。
  从2018年11月开始,通过组织召开群众会,宣传进寨路、入户路、院坝硬化等政策及实施方式,促进高华村进寨路和两硬化从零起步,到目前共实施进寨路8条3.89公里;两硬化5880平方米涉及98户。
  2019年初,用驻村工作经费30000元装修改善高华村村级活动阵地,改善办公环境,规范便民服务。
  2019年,再为高华村配备4台电脑、2台打印机、1套投影设备,结束高华村没有电脑办公的历史。
  协同村支两委共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开展了10次评比,评比50户,环境卫生有较大改善。县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陈红说:“既然我们和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就要把好事干实,实事干好,实实在在为困难群众解决问题,切切实实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帮助争取农业部门支持,2020年实施了160亩连片马铃薯种植,组织合作社通过流转的方式连片种植了600亩花椒。
  为了让困难群众长期稳定脱贫,县委党校不仅致力于硬件短板的补齐工作,还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建设,在基层党建、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发力。
  在高华村,县委党校紧紧围绕全村359户14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8户772人)实际情况,采取养牛直补、组织就业、设立公益岗位安排就业、发展产业促脱贫等方式,分类化解群众困难,助推脱贫。
  据悉,养殖业方面,高华村2017到2019年养牛直补项目覆盖39户贫困户,养牛72头,资金46.8万元。就业方面,动员贫困劳动力到省外务工126户325人,到省内县外务工5户8人,县内务工31户39人。开发“十大员”公益性岗位26个,安排贫困26户就业,户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产业方面,2020年已经落实规划集中马铃薯种植160亩;规划种植烤烟330亩,解决贫困户660人次就近务工。规划种植南瓜220亩,每亩政府补偿200元种子费(直接发放种子),订单按照每斤0.3元收购。规划种植花椒600亩,由村社一体合作社进行经营管理,按照每亩200元流转,群众可在流转土地上种植洋芋等矮杆作物,流转三年后转由村民管理使用,按照一定比例提成给村社一体合作社。
  党群同心,幸福同行。在县委党校的倾力帮扶下,大街乡贫困面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环境在慢慢变美,群众的精气神也渐渐提振。正如县委党校驻大街乡大街社区第一书记卯昌益所说:“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