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种植齐发展 助农增收促脱贫
作者:唐爱梅 罗纱 时间:2020-05-08 阅读:182
果蔬种植齐发展 助农增收促脱贫
——猴场镇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助农增收
记者 唐爱梅 罗纱

工人在大棚内管理三膜西瓜
近日,记者走进猴场镇街上村蔬菜基地,一棵棵苹果树排列整齐,树下的蔬菜青翠欲滴,随处可见工人采收白菜的身影。
街上村村民黄心兰一边拿着刀采收白菜一边说道:“人要勤劳,不能专门坐着望国家的一点钱。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我出来做工很高兴,劳动光荣,我最恨懒人。”
黄心兰家里有4亩土地流转给蔬菜基地,每亩一年有800元的收入,此外她在基地里务工,每年的收入在15000元以上。
“像我们这个年纪一年挣15000块钱,算很好的了,我觉得是高标准了。在屋头闲不住,出来做工钱挣到了,身体也锻炼了,平时孙子要零花钱也能给点。”黄心兰笑了起来。
引进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帮助附近农户实现就近就业,猴场镇近年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不断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引领作用,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战略性作用,为全镇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据了解,该蔬菜基地由威宁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发展,目前坝区规模500余亩,套种140亩苹果树、40亩猕猴桃。除此之外,合作社还经营管理由恒大援建在发纠村的359栋大棚。
“今年1月份开始育苗,3月19日基地的白菜就正式开始采收,大棚白菜采收产量约在700吨左右,产值60多万元,把大棚采收完了又接着采收坝区,目前已经采收200多吨,发价1200元每吨,还剩100多吨没有采收。”威宁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桥银说。
威宁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开始种植蔬菜,经验丰富,育苗技术成熟,产销对接完善,所种植出来的蔬菜都有较好的销路。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辐射带动街上村、发纠村、倮末村、保坪村、藤桥村等的农业产业发展,帮助农户是实现就业。
黄桥银介绍:“每年付给务工人员的工钱达300多万元,基地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做,平均每天能带动60余人务工,农忙时多达120余人。每天务工工资在60-200元之间,技术人员的工资要高一些。”
蔬菜基地和大棚一年种植三季,第一季种植白菜,接着种植辣椒,再种莴笋。合作社采取经果林和蔬菜结合套种的方式,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发展路子,充分盘活土地资源,实现一地多种、一地多收。此外,基地蔬菜上市时间早,抢占市场先机,具备竞争优势,目前主要销往南昌、广州、重庆以及毕节、六盘水等地。
黄桥银说:“我们基地大约有600多亩采取‘以短养长’的种植方式,种植有美人橘、砂糖橘、红富士二号苹果、猕猴桃,套种蔬菜在里面,既有经济效益,也不影响果树生长。”
今年以来,猴场镇紧紧围绕“213535”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对照“八要素”强弱项补短板,立足全镇农业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化生产方式,逐步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目标。
今年全镇发展种植马铃薯36100亩,种植蔬菜7375亩,建成相对连片1000亩高标准化示范基地;种植经果林6500亩,种植中药材15500亩,实现长效的经果林和短平快的蔬菜齐种植、共发展,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该镇重点打造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板块区、商品蔬菜板块区、中药材板块区、特色经果林板块区。围绕坝区发展抓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整合资源,集中资金,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进一步加大“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宣传培育力度,完善品牌运营机制,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打好生态、绿色和有机牌,把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味创特,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著名品牌,实现农业产业纵深发展,助力当地农户实现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