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5-09

让青春绽放在脱贫一线

作者:陈俊峰 时间:2020-05-09 阅读:164


 让青春绽放在脱贫一线
——龙场镇113名大学生志愿者奋战脱贫一线侧记
通讯员 陈俊峰



大学生志愿者进村开展工作

  “老奶奶,您家一年有多少收入?家中一起生活的有几人?孙子在哪里务工?对帮扶干部满意吗……”
  自今年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歼灭战打响以来,龙场镇各村(社区)迎来了一群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骑着小摩托穿梭在田间村落,托着文件夹行走于贫困户之间,时而专注询问、时而埋头记录、时而拍照留证,稚嫩的模样却干劲十足,对每一个存在的问题都细致过问,他们是青春洋溢的一代,是认真上进的一代。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威宁“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龙场镇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排全查,补短板、强弱项。
  龙场镇党委书记禄国旭说:“我们注意到,因为疫情居家的大学生时间充裕,且工作仔细、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积极发动他们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既能发现我们平常疏忽的问题,又能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阅历,也能让他们对家乡事业做些贡献,助力脱贫攻坚,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从今年1月份开始,龙场镇向全镇的大学生发出倡议:“党旗所指、民心所向,同舟共济、迎危而上,希望风华正茂的你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有113名大学生志愿者踊跃报名。
  在报名的大学生志愿者中,我们了解到有一名来自贵州民族大学大三的学生叫耿爱,自己家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和母亲常年在云南省宣威市来宾镇务工,父亲在工地做散工,母亲在工地做饭,家中有4个兄弟姊妹,最大的哥哥在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读大四、大一点的妹妹在遵义医科大学读大一、小妹妹在威宁民族中学上高中,4兄妹读书全靠父母务工维持。
  耿爱说:“国家政策真的好,这些年来,政府对我们家帮助很大,读书有教育资助、房屋有危房改造、发展生产有资金帮扶,要是没有政府的帮扶,我们4兄妹一年难得和父亲母亲聚在一起。”耿爱还说:“我在学校已经入了党,之所以这么积极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付分州家也是龙场镇树舍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哥哥在贵州民族大学读大三,父亲母亲常年在家务农供两兄弟读书,自疫情防控以来,两兄弟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我们从1月份开始参加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原来对村里的工作不理解,认为他们很轻松,工作就是喝喝茶看看报纸。”就读于贵阳学院的大三学生付分州说到:“自从来参与志愿者服务后,我深刻体会到村里干部的艰辛和不容易,他们的工作很复杂,也很累。”
  刚刚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挂牌督战核查工作以及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工作的付分州说:“我在这里生活了21年,第一次走完我们村的农户,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们村里的干部对每家每户的情况了然于胸,可以看出他们真的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做了很细致的工作,和他们一起完成这些工作,我很有成就感。”
  在距离镇政府16公里外的箐林社区,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大三的孔祥辉也积极参与了村两委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工作期间主要参与危房改造工程和精准扶贫户的核查工作。
  “参加志愿服务以后才体会到这些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比如部分危改户对政府帮助其修建的新房挑三拣四,对装修不满意,对住房面积不满意。其实我觉得这些年来政府对群众的扶持力度是很大的,群众不能一味索取,而是应该懂得知足,懂得感恩,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孔祥辉说:“因为现在是脱贫攻坚决战时期,工作量特别大,村里的干部并不是群众认为的朝九晚五,很多时候甚至加班至凌晨都是极为常见的。”
  经过这段时间的志愿工作,不但让孔祥辉学到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也让他对家乡干部的作风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无论是从衣食住行到人居环境卫生,都体现出政府对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在面临群众的不理解时,村里的干部并没有与其针尖对麦芒,而是耐心地解释,最终把事情解决,这对我来说是很受鼓舞的,同时也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孔祥辉说到。
  113名大学生从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歼灭战中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他们将新时代火热的爱国情怀投入到伟大的脱贫攻坚事业中,检验了龙场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结识了心心相连的战友、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不易,他们用行动为疫情后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强了信心和决心。
  在龙场镇党委书记禄国旭看来,在倡议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让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贫困户的不易、基层工作的艰辛,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接受到了在校园里得不到的教育。